慧镜佛教

盛通法师的修行智慧与弘法之道有何深意?

盛通法师,当代佛教界备受尊崇的僧伽,俗家姓名李盛通,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长辈诵经礼佛,少年时便对“生死”“苦乐”等命题生起深切思索,18岁那年,于苏州西园寺依止安上大和尚剃度出家,法号盛通,此后,他先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师从太虚大师再传弟子明真法师,深研《华严经》《坛经》及唯识经典,尤以“禅净融合”“人间佛教”为修行圭臬,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致力于将传统佛法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盛通法师

青年时期的盛通法师并未局限于经院修行,而是遍参南北丛林,先后在九华山百岁宫、峨眉山万年寺闭关参学,历时六年,他在关中精研教理,坐禅观心,深刻体悟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禅意,后出关弘法,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常说:“佛法不是古董,而是活水,要能解决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为此,他创立“菩提心”弘法团队,定期举办周末禅修营、青年佛学夏令营,针对都市人群的焦虑、迷茫等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示“如何在工作中修定力”“如何在家庭中修慈悲”,吸引了大量年轻信众。

在弘法实践中,盛通法师尤为注重与时俱进,他敏锐察觉到新媒体对传播佛法的重要性,2015年起开通“盛通法师讲经”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解读《金刚经》《心经》等经典,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他还将佛法与现代心理学结合,开设“情绪管理”“生命关怀”等课程,在高校、企业、社区巡回演讲,打破“佛法只属于寺院”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现实意义。

除了弘法利生,盛通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积极投身社会慈善,2008年,他发起成立“盛通慈善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8000余人次,援建希望学校15所,在汶川地震、河南水灾等自然灾害中,组织僧俗信众捐款捐物超千万元,他常说:“慈善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与众生结缘,在服务他人中消解我执。”每逢春节,他都会亲自带队到养老院、孤儿院慰问,为老人送棉衣,给孩子发书包,用行动诠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情怀。

盛通法师

为系统梳理弘法理念,盛通法师先后出版《生活中的佛法》《禅与企业管理》《心经的人生智慧》等著作,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智慧语录,他在书中写道:“学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清醒的心态面对现实——工作尽责是修行,家庭和睦是修行,甚至面对误解与批评,也能以平常心待之,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弘法领域 具体实践 社会影响
经教弘扬 开讲《华严经》《坛经》系列讲座 培养佛学人才,深化信众对教理的理解
新媒体弘法 直播讲经、短视频“每日法语” 覆盖年轻群体,推动佛法现代化传播
佛教教育 创办“菩提佛学院”,设置僧伽与居士班 规范修行体系,培养专业弘法人才
社会慈善 设立慈善基金会,开展助学、救灾等 树立佛教正面形象,促进社会和谐

盛通法师以“契理契机”为弘法宗旨,既坚守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根本教义,又积极回应时代需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僧团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他常说:“出家的意义,在于做众生的‘服务员’——服务众生的身心,服务众生的法身慧命。”虽年近六旬,他仍坚持每日凌晨3点起床诵经,白天处理弘法事务,晚上回复信众邮件,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愿,践行着一位僧伽的使命与担当。

FAQs

盛通法师

问:盛通法师的“生活中的佛法”具体指什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答:“生活中的佛法”是盛通法师的核心理念,强调佛法不是脱离现实的玄学,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具体践行包括:工作中保持专注与敬业,这是“禅定”;待人接物多一分宽容与理解,这是“布施”;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与接纳,这是“般若”;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爱护环境,这是“持戒”,把“慈悲、智慧、感恩”的心态融入吃饭、工作、待人等每一件小事,就是生活中的佛法。

问:盛通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创新?对当代佛教传承有何意义?
答: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打破传统佛学院“重经教轻实修”的模式,增设“禅修体验”“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等实践课程,让僧伽教育更贴近现实需求;二是开创“居士教育体系”,针对在家信众开设“职场佛法”“家庭伦理”等短期课程,并开发线上学习平台,让居士能在系统学习中提升修行品质,这些创新不仅培养了“解行并重”的弘法人才,更让佛教从寺院走向社会,增强了佛法在当代的生命力,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