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仙法师,近代佛教史上一位以慈悲济世、智慧弘法著称的高僧,其生平事迹与修行理念深刻影响了无数信众,他俗姓张,名慧明,1905年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佛法的浓厚兴趣,1920年,因目睹世间疾苦与生死无常,他毅然于镇江金山寺出家,师从天台宗高僧显慈法师,深研《法华经》《摩诃止观》等经典,奠定了坚实的佛学根基,1930年,贤仙法师赴浙江普陀山佛学院进修,期间亲近太虚大师,接触“人间佛教”思想,逐渐形成将佛法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弘法理念。
在修行上,贤仙法师强调“解行并重”,他每日坚持早晚课诵、坐禅念佛,同时深入经藏,以《楞严经》“心性本净”为要,引导信众明心见性,他常言:“佛法不在文字中,而在日常行事里。”主张将修行融入生活,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其开示简明质朴,多用比喻,如“心如明镜,物来应照,不即不离”,令听者易于领会。
弘法利生方面,贤仙法师足迹遍布江浙沪,1940年代,他在苏州灵岩山寺创办“慈幼院”,收养战乱孤儿,提供教育与生活照料;1950年代,于上海玉佛寺设立“念佛会”,每周带领信众共修,并开示净土法门之要义,他尤其重视青年僧伽培养,1956年参与中国佛学院筹建,担任授课法师,讲授《佛教史》与《戒律》,培育了一批弘法人才。
在社会慈善领域,法师更是以身作则,1950年代末,江南地区遭遇洪灾,他带头变卖个人珍藏的古籍字画,筹集善款赈灾,并组织僧众参与灾后重建,他常说:“佛法以慈悲为本,济世利生是菩萨行。”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众多在家信众加入慈善行列。
晚年,贤仙法师退居杭州韬光寺,专注于《华严经》的讲学与著述,历时十年,完成《华严经义疏》二十卷,以天台教观阐释华严思想,成为近代佛学重要著作,1985年,法师于安详中示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五,其舍利后分建镇江金山寺与杭州韬光寺,供信众瞻礼。
贤仙法师的弘法特点可概括为三:一是“契理契机”,将深奥佛法与现代生活结合,针对不同根器众生开示方便法门;二是“注重戒律”,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主张以持戒为基础,修定发慧;三是“悲智双运”,既以智慧引导众生破迷开悟,更以慈悲践行利他事业。
为更清晰展现法师的贡献,以下将其主要弘法事业整理如下:
领域 | 具体贡献 | 影响范围 |
---|---|---|
僧伽教育 | 参与筹建中国佛学院,讲授《佛教史》《戒律》;培养青年僧侣数十人 | 全国佛教界 |
慈善救济 | 创办苏州灵岩山寺“慈幼院”;洪灾变卖字画赈灾;组织僧众参与重建 | 江浙沪地区贫困群体 |
经典著述 | 完成《华严经义疏》二十卷,以天台教观阐释华严思想;开示集《慧明法语》流通 | 佛学研究与信众修学 |
净土弘传 | 于上海玉佛寺设立“念佛会”,每周共修,开示净土法门要义 | 江沪地区净土修行者 |
贤仙法师的一生,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真实写照,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佛教“人间佛教”的精神,将佛法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其弘法理念与慈悲行愿,至今仍为后学所敬仰。
相关问答FAQs
Q1:贤仙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有何特色?
A:贤仙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特色有三:一是立足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将慈善救济、教育普及作为修行实践;二是契机契理,用现代语言阐释经典,如以“心灵环保”解读《楞严经》的“净极光通达”;三是注重僧俗共修,鼓励在家信众将职场、家庭道场,以“慈悲心待人,智慧心处事”践行菩萨行,他认为,佛教不应脱离社会,而应成为改善人心、净化社会的力量。
Q2:贤仙法师在戒律持守方面有哪些典范事迹?
A:贤仙法师以“戒为根本”,持律精严,典范事迹颇多,一是“持午不辍”,即便晚年身体虚弱,仍坚持日中一食,从不破例;二是“不蓄私财”,所有讲经收入、供养均用于寺院修缮、慈善事业与僧众教育,个人仅保留生活必需品;三是“威仪具足”,日常行住坐卧如法,即便在灾民救济中,也保持僧相,不因忙碌失威仪,他曾说:“戒如大地,能生长一切功德。”其持戒精神,感化了无数僧俗二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