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圆福法师的真实像,藏于晨钟暮鼓的修行日常,显于慈悲济世的弘法足迹,更融于他对佛法“人间性”与“生活化”的深刻践行,这位被信众称为“有温度的修行者”的法师,并非悬浮于云端的“高僧形象”,而是以双脚丈量土地、以真心温暖众生的平凡僧人,其生命轨迹恰似一株扎根沃土的菩提,在红尘中生长出智慧的枝叶。
修行根基:以戒为基,以定为用,以慧为导
释圆福法师的修行之路,始于对戒律的敬畏与坚守,1998年,22岁的他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礼一诚长老剃度,初入佛门便以“持戒如护眼”为座右铭,据同门师弟回忆,法师每日四更即起,五观堂过堂时,连一粒米饭掉落都会拾起洗净食用,常言“戒是菩提本,心净则国土净”,这种对戒律的严谨,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源于他对“戒为无上菩提本”的深刻体悟——在他看来,持戒是约束身心的“缰绳”,更是保护众生善念的“屏障”。
禅修是法师修行的核心,他曾于福建莆田广化寺禅院闭关三年,每日坐禅八小时,行经五公里,期间记录了十余万字的禅修笔记,这些笔记没有玄妙的术语,多是“如何对治昏沉”“如何在忙碌中保持正念”等实用开示,他常对弟子说:“禅不是枯坐,是生活,搬柴运水无非是道,待人接物皆是修行。”2015年,他在某寺院主持“生活禅七”,将禅修融入日常:清晨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是“无我观”,厨房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是“空性观”,甚至信众的抱怨与求助,都被他视为“修忍辱的道场”,这种“即世而出世”的禅风,让许多都市人感受到“佛法不在远方,而在当下”。
法师的智慧,源于对经典的深入研习与实修验证,他通晓《法华经》《华严经》,尤重《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教导,常以“破除我执”为修行要诀,曾有年轻信徒因事业受挫欲轻生,法师并未讲经说教,只带其在寺院菜园种菜:“你看这菜,种时不问收获,只管浇水施肥,成熟时自然结果,人生亦如是,放下‘我’的得失,心才能自在。”三个月后,信徒重拾信心,临别时法师赠言:“烦恼即菩提,困境是道场——这是佛法给我的真实力量。”
弘法实践:从“山林”到“人间”,做众生的“摆渡人”
释圆福法师的弘法之路,始终围绕着“如何让佛法贴近众生”展开,2010年,他出任浙江宁波慧日禅寺方丈时,寺院香火冷落,周边居民多为外来务工者,对佛教感到陌生,他没有举办盛大法会,而是带着僧众在寺旁开设“免费素食馆”,每日供应午斋,不仅提供食物,更在餐桌上与务工者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有人讨薪无门,有人孩子上学难,有人思乡成疾,法师便联系法律援助志愿者,对接教育资源,甚至自掏腰包为困难家庭垫付学费,三年间,素食馆接待食客超10万人次,许多从“求助者”变为“志愿者”,自发参与寺院公益。
针对现代人的“心灵焦虑”,法师创新弘法形式,2018年,他发起“城市禅修”项目,在写字楼、社区开设“禅修一小时”课程:上班族可在午休时学习“观呼吸”缓解压力,宝妈们通过“正念育儿”课程学会与孩子沟通,甚至有企业邀请他为员工讲授“职场中的慈悲与智慧”,他常说:“佛法不是古董,要与时俱进,佛陀当年在鹿野苑说法,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今天我们讲佛法,也要解决现代人的焦虑、迷茫与孤独。”2020年疫情期间,他通过直播开示《金刚经》,单场观看量破百万,有网友留言:“法师的话像一束光,让我在隔离的日子里不再害怕。”
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更体现在对教育与社会公益的关注,他推动寺院创办“菩提书院”,免费接收留守儿童,开设国学、书法、禅画课程,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发起“护生放生”活动时,他从不放生外来物种,而是组织信众清理河道垃圾、保护湿地生态,强调“护生不止于放生,更要护众生的心”,2021年河南水灾,他第一时间组织僧众捐赠物资,亲自带队赶赴灾区,与救援人员一同转移群众,泥泞中背老人的身影被网友拍下,配文“这才是出家人的‘慈悲’”。
品格风范:谦和如光,慈悲似水,平凡中的伟大
接触过释圆福法师的人,都会被他“谦和到近乎卑微”的态度打动,无论是对寺院里的老义工,还是前来求助的陌生人,他总是微微躬身,双手合十,轻声说“阿弥陀佛”,有次他到菜市场采购,菜贩多找了他10元钱,他步行两公里送还,菜贩不好意思:“法师,10块钱而已,您何必跑一趟?”他笑着说:“一分钱也是因果,不能占便宜。”这种对细节的较真,恰是他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践行。
法师的“慈悲”,并非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将心比心”的共情,2022年,寺院里一位年轻僧人因思俗家母亲欲还俗,法师并未责备,只是带他在禅堂静坐三天,第四天递给他一封信:“这是我出家前写给母亲的信,你看看,或许能懂我的心。”原来,法师出家时也曾遭母亲反对,他在信中写道:“母亲,我出家不是不孝,是想找到能让更多人幸福的办法,这比个人成家立业更重要。”年轻僧人读信后泪流满面,最终安心留下,他常说:“度众生,要先懂众生的苦;要懂众生的苦,要先把自己当成众生。”
生活中的法师极为简朴,一件僧衣穿十年,补丁摞补丁;饮食清淡,常吃信徒供养的剩菜,从不浪费;住宿只是一间十平米的寮房,书桌上堆满了写满批注的经书,墙上贴着一张纸:“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闲妄想,少用功夫。”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僧人,却让无数人在他身上看到了佛法的“不平凡”——有人因他开始吃素,有人因他学会宽容,有人因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正如一位信徒所说:“法师没有神通,却让众生看到希望;他没有财富,却给了众生心灵的富足。”
释圆福法师生平与弘法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意义 |
---|---|---|
1998年 | 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礼一诚长老剃度 | 正式步入佛门,奠定以戒为基的修行根基 |
2005-2008年 | 于福建莆田广化寺禅院闭关三年 | 深入禅修,记录十余万字禅修笔记,形成“生活禅”弘法理念雏形 |
2010年 | 出任浙江宁波慧日禅寺方丈 | 推动寺院转型,开设“免费素食馆”,开启“人间佛教”实践 |
2015年 | 主持“生活禅七”,将禅修融入日常劳作 | 打破“禅需远离尘世”的刻板印象,让都市人体验“即世而出世”的修行 |
2018年 | 发起“城市禅修”项目,走进社区、写字楼弘法 | 创新弘法形式,让佛法与现代生活接轨,单场直播开示观看量破百万 |
2021年 | 亲自带队赴河南水灾灾区救援,捐赠物资 | 以行动践行“慈悲济世”,展现佛教界社会责任感 |
2022年 | 创办“菩提书院”,免费接收留守儿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 关注教育公益,通过文化传承为儿童构建精神家园 |
相关问答FAQs
问:释圆福法师如何平衡严格的修行与现实社会的弘法需求?
答:法师认为“修行与弘法本是一体两面”,他的“严格修行”并非脱离生活的闭门造车,而是融入日常的“实修”——例如将过堂、扫地、接待信众都视为禅修,在“动中保持定力”;而“弘法需求”则是修行的“检验场”,他说:“度众生不是任务,是修行人的‘慈悲本能’,在帮助他人时,自己的贪嗔慢会减少,智慧会增长,这正是‘自利利他’。”他每天清晨4点起床诵经坐禅,上午处理寺院事务,下午弘法或公益,晚上仍坚持禅修两小时,时间虽满,却因“心定”而不乱,正如他常言的“以戒摄心,以定生慧,以慧导行”,修行与弘法在“心”的层面自然平衡。
问:释圆福法师对年轻一代学佛者有哪些具体建议?
答:法师给年轻学佛者的建议可概括为“三不三要”:不迷信“神通奇迹”,要重视“因果正见”;不追求“玄妙理论”,要践行“生活慈悲”;不执着“形式完美”,要培养“平常心”,他曾举例:“年轻人学佛不必天天穿僧衣、吃全素,先从‘不说谎、不恶口、不两舌’开始,在公司做个诚信的员工,在家做个孝顺的子女,这就是最好的修行。”他还鼓励年轻人多读《坛经》《菜根谭》等“接地气”的经典,少看网络上的“心灵鸡汤式佛法”,强调“佛法要‘信解行证’,信了要理解,理解了要去做到,做到了才有真实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