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宽略法师是谁?他的修行与弘法理念有何深意?

宽略法师,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贴近众生的弘法风格以及慈悲济世的社会实践,在信众中广受尊敬,法师早年于汉传佛教名刹剃度,依止明一长老修习禅宗与净土宗,后赴佛学院系统学习,融合汉传佛教各宗精髓,形成“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修行理念。

宽略法师

在修行理念上,宽略法师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认为,佛法并非脱离现实的玄谈,而是应对烦恼的智慧,法师常开示信众:“心净则国土净,烦恼即菩提,日常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皆是道场。”他提倡“三福六和”的实践路径,引导大众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基础善行做起,逐步培养慈悲心与智慧观照,最终达到“明心见性”的觉悟境界。

弘法实践中,宽略法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常年奔波于各地寺院及社区,讲经说法内容涵盖《金刚经》《阿弥陀经》《普门品》等经典,语言通俗易懂,善用比喻、故事阐释深奥义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都能受益,法师积极推动“佛法数字化弘传”,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略师开示”栏目,累计弘法视频超千条,累计播放量过亿,使古老的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为系统化弘法成果,法师还牵头整理出版《宽略法师讲经录》《生活中的禅》等书籍,成为许多佛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在社会慈善方面,宽略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关注弱势群体福祉,2008年起,他发起“慈航助学”项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逾万名;2015年成立“宽略公益基金会”,在偏远地区援建希望学校12所、乡村医疗站8所,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扶贫济困、临终关怀等公益活动,法师常说:“布施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让施者、受者共同在利他中破除我执,成就慈悲。”其慈善行动不仅缓解了部分群体的实际困难,更传递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宽略法师

以下为宽略法师近年弘法与社会贡献概览:

年份 弘法活动 慈善项目 社会影响
2018年 启动“禅修进社区”全国巡讲,覆盖30余城市 资助云南、贵州等地500名贫困学生 推动佛学融入日常生活,获“公益弘法奖”
2020年 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共修抗疫”法会,单场参与超10万人 向武汉等地捐赠医疗物资价值800万元 以佛法安定人心,彰显宗教界社会责任
2023年 主办“青年佛学夏令营”,吸引2000余名大学生参与 援建青海玉树藏区“宽略小学” 培养青年佛学人才,促进教育公平

宽略法师的修行与弘法,始终以“利乐有情”为根本宗旨,他以自身的实践证明:佛法不仅是出世的智慧,更是入世的良方,能为现代社会提供化解冲突、净化人心的精神力量,正如法师所言:“出家人不是避世的闲人,而是众生的服务员,以佛法为灯,照亮迷途,温暖世间。”

FAQs
问:宽略法师如何看待现代人的修行困境?
:法师认为,现代人修行的主要困境在于“心外求法”与“知行脱节”,他指出,许多人将修行视为“逃避现实的手段”或“追求神通的捷径”,却忽略了“转烦恼为菩提”的根本,法师开示:“真正的修行是直面生活中的压力、欲望与焦虑,用佛法的智慧观照烦恼的虚幻性,在尽责中培福,在忍辱中养德,比如工作中认真负责、家庭中和睦包容,这些日常行持都是修行。”

宽略法师

问:宽略法师在弘法中如何平衡传统教义与现代需求?
:法师主张“以不变应万变”——“不变”是佛陀教法的核心义理(如四圣谛、缘起性空),“万变”是弘法形式与表达方式,他举例:“《金刚经》讲‘应无所住’,在古代是对治对相状的执着,今天则是对治对‘成功’‘流量’等概念的执着,我们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阐释经典,但绝不背离‘破除我执、明心见性’的根本目标。”法师鼓励信众在传统戒律(如五戒十善)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制定“可行仪轨”,如“数字斋戒”(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环保布施”(节约资源帮助他人),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