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法师谈受戒,受戒的意义与关键是什么?

法师谈受戒,常言“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受戒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开端,不仅是身份的皈依,更是心灵的契约,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凡夫无明的暗夜;又如同一把戒尺,衡量我们与法界的距离,从佛陀住世至今,戒律始终是僧团和合、众生得度的根本,其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持戒降伏烦恼,成就定慧,最终导向解脱。

法师谈受戒

受戒的核心是“受”与“持”。“受”是领纳戒体,通过如法的仪式,在三宝前发露清净心,领纳佛所制定的戒法,让戒体在心中种下金刚种子;“持”是护持戒体,在日常生活中依教奉行,将戒律转化为起心动念的觉察、一言一行的准则,法师常说:“戒体如明珠,若不勤拂拭,尘垢必遮蔽。”受戒不是终点,而是持戒修行的起点,唯有日日护持,方能让戒体光芒不减,成为烦恼的对治。

佛教中的戒律体系丰富,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设有不同戒法,在家居士可受持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众则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发菩提心者更可受菩萨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不杀生培养慈悲,不偷盗培养布施,不邪淫培养恭敬,不妄语培养诚实,不饮酒培养正念;八关斋戒则是短期出家体验,通过一日一夜的持戒,感受清净梵行;菩萨戒更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法师开示时特别强调,受戒前需先了解戒相,明白何为“遮”“持”“开”“遮”,避免因无知而犯戒,五戒中的“不杀生”,不仅指不故意杀害生命,更包括培养对众生的怜悯心,乃至不伤害蚊虫蚁子;“不妄语”不仅不说谎,还包括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言语需柔软、真诚、利他。

受戒前的准备至关重要,法师常告诫弟子,需具足“三心”:一是“恭敬心”,对戒律、师承、三宝生起至诚的敬畏;二是“决定心”,确认自己愿意承担持戒的责任,不退转、不敷衍;三是“ understanding 心”,通过听闻经论、请教师长,明白戒律的开遮持犯,而非盲目受持,还需“忏悔净障”,通过礼拜、诵经、持咒等方式,消除过去造作的恶业,让身心清净,如同良田播种前需先除草施肥,方能戒体成就,受戒时,仪式虽是形式,但内心的“至诚恳切”才是关键,法师说:“戒体从心生,非从相得。”若能以“为一切众生得安乐”的发心受戒,戒体的力量将更加清净坚固。

法师谈受戒

受戒后的修行,重在“历事炼心”,法师常以“如护眼珠”比喻持戒,将戒律融入日常:面对嗔恨时,以“不杀生”降伏心火;面对诱惑时,以“不偷盗”守护本心;面对是非时,以“不妄语”止息诤讼,持戒并非压抑人性,而是通过“戒”的约束,让心灵摆脱欲望的捆绑,获得真正的自由,持“不邪淫”戒,不仅是规范行为,更是培养对他人家庭的尊重、对自身心意的清净,让情感回归纯粹与慈悲,若不慎犯戒,法师教导“四力忏悔”:以“追悔力”认识过失,以“对治力”诵经礼拜,以“遮止力”永不再犯,以“发愿力”利益众生,如此方能清净业障,让戒体恢复如初。

有人说“戒律束缚自由”,法师却言:“持戒是解脱的翅膀,而非枷锁。”正如江河因堤坝而能奔流千里,树木因剪裁而能参天向上,戒律正是让生命从散乱走向专注,从烦恼走向觉悟的阶梯,每一个持戒的当下,都是对自我的超越;每一次对戒律的守护,都是对众生慈悲的践行,愿有缘者都能如法受戒,以戒为师,在戒定慧的光明中,成就自利利他的圆满人生。

相关问答FAQs

法师谈受戒

问:受戒后如果生活或工作中难免有违缘(如需要饮酒应酬、说善意的谎言等),该如何处理?
答:法师开示,戒律有“开遮持犯”之分,“开”是允许,“遮”是禁止,“持”是遵守,“犯”是违犯,面对违缘,首先需以“智慧”判断是否属于“开缘”情况,五戒中的“不饮酒”,若为治病需服含酒精的药物,或为避免生命危险(如毒酒)而饮用,属于“开缘”,不犯戒;但为贪图享乐而饮酒,则属犯戒,对于“不妄语”,若为安慰病人、避免他人恐慌而说善意的谎言,且无欺骗众生之心,也可酌情开遮,但需以“慈悲心”为前提,而非找借口破戒,若实在难以避免,事后应生忏悔心,并反思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减少类似违缘,关键是“发心”——若为利益众生,可如法开遮;若为私欲,则需坚守戒体。

问:年纪大了或行动不便,无法亲赴道场受戒,是否可以通过网络或请法师代为传授?
答:传统戒律中,受戒需“如法坛场”,在三位以上具戒法师前,通过特定的仪式(如请师、忏悔、发愿等)领纳戒体,这是为了确保受戒的“如法性”和“传承清净”,网络受戒或代受戒,因缺乏“亲承师训”“共住修行”的环节,难以保证戒体的完整,法师建议,若因身体不便无法前往,可先在佛前至诚发愿:“愿未来得遇因缘,如法受戒。”可先学习戒律基础,践行“五戒十善”,以“心戒”为修行核心,待因缘成熟时,再亲赴道场受戒,如此方能真正领纳戒体,让持戒修行有坚实的依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