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法师,俗名李志刚,196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及佛教典籍展现出浓厚兴趣,年少时,他常随长辈前往涌泉寺、西禅寺等古刹参访,在晨钟暮鼓中萌生出世之志,1986年,18岁的李志刚于福州林阳寺依止净慧长老剃度出家,法名“圆通”,取“圆融无碍,通达万法”之意,净慧长老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其“生活禅”思想对圆通法师影响深远,为其日后弘法理念奠定根基。
出家后,圆通法师先在福建佛学院系统学习佛法五年,研习《阿含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根本经典,以优异成绩毕业,1991年,他赴中国佛学院深造,师从楼宇烈、黄心川等学者,兼修汉传佛教义理与印度哲学,期间发表《〈金刚经〉的实践智慧初探》等论文,展现深厚学养,1996年,圆通法师受具足戒于江苏戒幢律寺,随后应邀请前往浙江普陀山普济寺担任知客,负责寺院日常事务与信众接待,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真谛,愈发注重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000年,圆通法师出任宁波天童寺监院,协助住持广修大和尚恢复寺院道风、弘法利生,他推动成立“天童寺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中韩日佛教文化交流论坛”“禅与现代生活”等系列活动,吸引海内外学者参与;同时创办“天童禅修营”,面向社会大众开设止观课程,累计学员逾万人次,让许多都市人在繁忙生活中找到心灵安顿之所,2010年,圆通法师荣升天童寺方丈,提出“以文化人、以禅养心、以善济世”的弘法宗旨,主持修复寺院唐代钟楼、宋代罗汉堂等古迹,使千年古刹重现生机。
除寺院管理外,圆通法师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与文化传播,他发起“圆通爱心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帮扶孤寡老人200余户;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特殊时期,组织僧俗信众捐款捐物,传递佛教慈悲精神,在弘法传播上,他开创“圆通讲经”品牌,通过电视、网络平台讲解《心经》《法华经》等经典,累计受众超千万;出版《禅的智慧与现代生活》《佛教与心灵环保》等著作,禅的智慧与现代生活》被译为英、法、日等语言,成为海外人士了解中国佛教的重要读物,他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为推动佛教中国化、促进宗教和谐建言献策。
圆通法师的弘法特色在于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智慧,倡导“日行一善、心念一处、活在当下”的修行理念,他常说:“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面对生活的智慧源泉。”在日常言行中,他以身作则,坚持过午不食、每日坐禅四小时,无论信众咨询还是处理事务,始终以平和慈悲之心应对,其“僧格”与“学识”并重的风范,深受四众弟子敬仰。
以下为圆通法师弘法事业重要节点概览:
时间 | 事件概要 | 意义与影响 |
---|---|---|
1986年 | 于福州林阳寺依止净慧长老出家,法名圆通 | 正式开启僧伽生涯,奠定“生活禅”思想基础 |
1991年 | 赴中国佛学院深造,兼修汉传佛教义理与印度哲学 | 深化学识,形成融汇中外的佛学体系 |
2000年 | 出任宁波天童寺监院,推动文化研究与禅修实践 | 探索传统寺院与现代弘法结合模式,扩大佛教社会影响力 |
2010年 | 升任天童寺方丈,提出“以文化人、以禅养心、以善济世”弘法宗旨 | 确立系统性弘法方向,推动寺院文化、慈善、教育全面发展 |
2015年至今 | 创办“圆通讲经”品牌,出版多部著作,发起慈善基金 | 拓宽弘法渠道,实现佛教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
相关问答FAQs
Q1:圆通法师的“生活禅”理念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A1:圆通法师的“生活禅”理念源于净慧长老的思想,核心是“将禅修融入日常,在生活中觉悟”,他认为,修行不必远离尘世,而是在工作、家庭、人际交往中保持觉照,比如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走路时感受脚步的轻重,遇事时以“平常心”应对,具体实践可概括为“三步骤”:一是“觉察”,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二是“接纳”,不批判情绪,允许烦恼自然生灭;三是“转化”,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慈悲与智慧,例如将愤怒转为理解,将焦虑转为专注,他常鼓励信众“日行一善”,哪怕只是微笑、让座等小事,都是在践行生活禅。
Q2:普通人如何跟随圆通法师学习佛法?有哪些途径?
A2:普通人可通过多种途径跟随圆通法师学习佛法:一是线上平台,关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圆通法师讲经”,定期收看视频讲经音频,阅读弘法文章;二是线下参与,报名天童寺“禅修营”(需提前通过寺院官网预约),体验止观课程、过堂食素等丛林生活;三是阅读著作,如《禅的智慧与现代生活》《佛教与心灵环保》等书籍,系统了解其对佛法的现代解读;四是实践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其提出的“觉察—接纳—转化”方法,可通过加入当地“圆通禅修小组”(部分城市有分会)与同修交流心得,法师强调,学习佛法重在“解行并重”,理论与生活实践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