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玄奘法师圆寂后安葬于哪座寺庙?

玄奘作为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其西行取经的壮举和译经事业对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他的葬地,历史记载清晰且备受后世关注,最终他长眠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的兴教寺。

玄奘葬在哪个寺庙

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享年62岁,唐高宗李治闻讯后悲痛不已,将其灵柩运回长安,初葬在长安城东的白鹿原,白鹿原当时是唐代皇族墓葬区,葬于此处体现了皇家对玄奘的尊崇,因白鹿原地势较高,距离长安城区较远,加之当时迁葬风气渐盛,数年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下诏将玄奘灵柩迁葬至樊川(今西安长安区少陵原)北原,并敕建寺院及墓塔,赐名“兴教寺”,取“振兴佛教”之意,从此,玄奘的遗骨便永久安奉于兴教寺内,寺内的“大遍觉塔”也成为其埋骨之所。

兴教寺的建寺与玄奘塔的修建,是唐代统治者对佛教文化重视的直接体现,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等建筑,后院便是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圆测的墓塔,形成了“三藏塔院”的核心区域,玄奘塔为方形五级楼阁式砖塔,高约21米,塔身以青砖砌成,每层塔面均有砖刻斗拱和栏额,塔顶为宝瓶式塔刹,庄严肃穆,塔南面镶嵌有“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的铭文石碑,塔室内则供奉着玄奘的顶骨舍利(后部分舍利分供多地,兴教寺仍保留部分),塔两侧分别有其弟子窥基(“乘光塔”)和圆测(“塔名未详,后世称圆测塔”)的墓塔,三人塔并而立,被称为“三藏塔”,共同构成了兴教寺的历史核心。

兴教寺自唐代建成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与扩建,始终保持着作为玄奘信仰中心的地位,寺内不仅保存有玄奘墓塔及历代碑刻、经幢等文物,还珍藏着玄奘翻译的部分佛经手稿(复制品)及相关历史文献,成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翻译艺术及中外交流的重要实物遗存,尤其在近代,兴教寺因地处战乱区域曾一度荒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61年,兴教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兴教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文化影响力。

玄奘葬在哪个寺庙

玄奘葬于兴教寺,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之地,更是中华文化包容开放、中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他西行取经的坚韧精神、严谨的译经态度以及对文化传播的贡献,通过兴教寺这一载体得以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兴教寺内古柏参天,香火不绝,玄奘塔静静矗立在少陵原上,仿佛仍在诉说着千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化交流史。

玄奘迁葬及兴教寺相关事件时间表

时间 事件 意义
公元664年 玄奘圆寂于玉华宫,灵柩运回长安初葬白鹿原 唐高宗厚葬,体现皇家对高僧的尊崇
总章二年(669年) 迁葬樊川少陵原,建塔供养,赐名“兴教寺” 便于后人祭拜,兴教寺成为玄奘信仰中心
2014年 兴教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丝绸之路文化象征

相关问答FAQs

玄奘圆寂后为何没有立即葬在兴教寺?
答:玄奘于664年圆寂时,兴教寺尚未建立,当时唐高宗将其灵柩运回长安,初葬在长安城东的白鹿原,因白鹿原地势较高且距离城区较远,后人祭拜不便,至总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下诏将其迁葬至樊川少陵原,并敕建寺院(即兴教寺)及墓塔,故玄奘最终葬于兴教寺。

兴教寺内的玄奘塔为何被称为“三藏塔”?
答:兴教寺后院并立着三座墓塔,正中为玄奘墓塔(称“大遍觉塔”),左侧为弟子窥基墓塔(称“乘光塔”),右侧为弟子圆测墓塔,因玄奘被尊为“三藏法师”(经、律、论三藏精通),后人将三座塔合称为“三藏塔”,以纪念师三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传承关系。

玄奘葬在哪个寺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