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学诚法师,亲近寺院对修行有何意义?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寄托,而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成为许多人心灵的港湾,学诚法师作为当代佛教界的重要代表,曾提出“亲近寺院是修行增上的重要助缘”,这一观点不仅道出了寺院在佛教徒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也为现代人如何通过亲近寺院获得心灵成长提供了指引。

学诚法师 亲近寺院

学诚法师常说:“寺院是三宝住持之地,是众生培福修慧的道场。”在他看来,亲近寺院并非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一种深度的精神实践,寺院是闻思修的场所,佛教经典浩如烟海,义理深邃,而寺院的法师们通过讲经说法、开示答疑,为信众提供了系统学习佛法的途径,学诚法师强调,闻思是修行的前导,只有通过如理听闻、认真思考,才能对佛法产生正信,进而指导实修,在寺院中,无论是参加早晚课诵、法会共修,还是聆听法师的开示,都是闻思的过程,这种熏习能让心逐渐沉静,烦恼减少。

亲近寺院是善友共业的增上缘,学诚法师曾开示:“亲近善知识,能快速修正知见;与同行善友相处,能互相策励,共同进步。”寺院中聚集了发心修行的人,包括法师、居士和义工,大家共同生活、共修佛法,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个人的修行更容易得到护持——当看到他人精进时,自己也会生起惭愧心;当遇到困惑时,善知识的一句点拨可能就茅塞顿开,这种“善友共业”的力量,是独自在家修行难以比拟的。

寺院是培福养心的福田,学诚法师认为,福报和智慧是修行的两大资粮,而护持三宝、参与寺院建设是培福的重要方式,无论是打扫殿堂、斋僧供众,还是随缘助念、护持法会,这些看似微小的善行,都能在心中种下慈悲的种子,寺院的清净庄严、僧众的威仪寂静,能对治人心的浮躁与贪嗔,在寺院中,放下手机、远离尘嚣,专注于当下的一拜一诵、一行一住,内心会逐渐变得柔软、调顺,这种内心的转变,正是养心的过程。

如何才能真正亲近寺院,从中受益?学诚法师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要以“恭敬心”入寺,寺院是三宝所在,心存恭敬才能感得佛菩萨加持,进入寺院后,止语止行,轻声细语,不随意触碰法器、佛像,这也是对三宝的尊重,要“积极参与”,无论是参加共修、做义工,还是向法师请教问题,主动参与才能深入体验寺院的修行生活,学诚法师鼓励信众“将寺院当作第二个家”,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也让寺院成为连接佛法与生活的桥梁,要“知行合一”,亲近寺院的最终目的是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所以在寺院中得到的感悟,要带到工作、家庭中,用慈悲心对待他人,用智慧心面对困境,这才是修行的落脚点。

学诚法师 亲近寺院

亲近寺院的不同层次,可以通过下表更清晰地理解:

道场层次 具体实践 核心意义
闻思层 听经闻法、研讨交流、阅读经典 增长正见,破除无明
修持层 参加早晚课、打坐诵经、持咒念佛 调伏烦恼,定慧等持
护持层 斋僧供众、护持道场、参与义工 培植福报,践行慈悲

需要注意的是,亲近寺院并非追求形式上的“常驻”,而是要把握“心行”的核心,学诚法师提醒,有些人把寺院当作避难所,遇到困难时才去,平时依然沉迷于五欲六尘;有些人则执着于寺院的表面清净,对在家生活中的烦恼逃避面对,这些都是对“亲近寺院”的误解,真正的亲近,是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以寺院的修行精神为指引,将恭敬心、慈悲心、智慧心融入每一个当下。

对于现代人而言,亲近寺院或许需要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学诚法师的开示给了我们信心:“心净则国土净,道场在心,不在外相。”只要内心有对三宝的信心、对修行的渴望,哪怕只是每月抽半天时间到寺院走走,听听钟声,念念佛号,也能在心中播下解脱的种子。

相关问答FAQs

学诚法师 亲近寺院

Q1:没有皈依佛门的居士,可以亲近寺院吗?
A1:可以,学诚法师曾开示,亲近寺院是善缘的积累,皈依是发心的开始,而非前提,未皈依者同样可以通过参与寺院的公益活动、听闻佛法、感受清净氛围,对三宝生起信心,逐步了解佛教文化,只要心怀恭敬、遵守寺院规矩,寺院的大门始终向每一位寻求心灵成长的人敞开。

Q2:工作繁忙,如何坚持亲近寺院?
A2:学诚法师提倡“发心即道场”,亲近寺院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每天清晨花10分钟线上聆听法师开示,每月抽一个周末参加寺院的短期共修,或在工作中践行“慈悲利他”的精神——将寺院学到的包容、耐心带到职场,也是一种“亲近”,关键是把修行融入生活,让寺院成为内心的“加油站”,而非负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