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缙云山脉北麓,云雾常年缠绕的山坳深处,藏着一座名为“云居寺”的古刹,要抵达这里,需先驱车两小时至山脚村落,再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徒步近两小时,途中需跨过溪流、穿过竹林,越往深处,人迹越罕至,唯有鸟鸣与山风相伴,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庙,如今常住的僧人不足十人,却成了重庆偏僻深山修行的典型样本——时间仿佛被拉长,修行者的日常与山林草木共生,在远离尘嚣的寂静中,书写着关于信仰与坚守的故事。
山林为伴:修行者的“日常时钟”
云居寺的作息,遵循着千年不变的丛林清规,与山间的日出日落、四季更迭紧密相连,清晨四点半,板声敲响,僧人们陆续起身,在殿前点燃香烛,开始早课,大雄宝殿内,木鱼声与诵经声交织,穿透薄雾,在山谷间回荡,过斋(用餐)时,需止语,只取所需,碗筷不能碰撞,体现“惜福”之心,午后,寺院的时光多用于劳作——后山的菜地需浇水,殿前的落叶需清扫,经书需晾晒,这些被称作“出坡”的修行,让身体与心灵同步沉淀。
以下是云居寺僧人日常作息的简要梳理:
时间段 | 细节说明 | |
---|---|---|
4:30-6:00 | 早课(早殿) | 礼佛、诵《楞严咒》《大悲咒》,回向众生 |
6:00-7:00 | 早斋 | 过堂(用斋),食不言,餐后自清洗碗筷 |
7:30-11:30 | 劳作/学习/禅修 | 年轻僧人学习经文、抄写佛经;老僧人打理菜地、修缮殿宇 |
11:30-12:00 | 午斋 | 过午不食,仅此一餐,多为糙米饭、时令蔬菜 |
14:00-17:00 | 禅修/诵经 | 禅堂打坐,或于经堂研习《法华经》《华严经》 |
17:00-18:30 | 晚课(晚殿) | 佛前供灯,诵《阿弥陀经》,回向净土 |
19:00-20:30 | 自由时间 | 整理内务、阅读、或与师兄弟交流修行心得 |
21:00 | 止静(熄灯) | 保持沉默,养精蓄锐,为次日修行做准备 |
修行真意:在“苦”中修“心”
深山修行的“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对内心的磨砺,重庆的夏季多雨,山路泥泞,僧人下山采购米粮需背着重物攀爬,湿滑的坡道常让人汗流浃背;冬季寒风刺骨,殿内没有暖气,打坐时需裹上厚厚的僧袍,手脚冻得发麻却不能动弹,寺里的年轻僧人释明远说:“刚来时最怕深夜的寂静,风刮过窗棂像鬼哭,后来才发现,那不是恐惧,是自己的心在躁动。”
修行的方式不止于诵经打坐,更藏在日常的点滴里,住持释慧明法师常说:“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种菜时需顺应节气,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不仅是劳作,更是对“无常”的体悟——干旱时可能颗粒无收,暴雨后可能菜苗尽毁,但僧人们从不抱怨,只说“随缘,尽力”,这种“随缘”并非消极,而是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依然保持耕耘的初心,正如修行者面对困境:不逃避,不执着,在行动中修“精进”,在接纳中修“忍辱”。
寺庙的经堂里,常年放着磨损的经书,有些页边已被翻得卷起,释明远说,研习经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解行并重”——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会带着这个疑问在生活中观察:砍柴时是否专注于“砍柴”,还是想着“何时能休息”?吃饭时是否品味食物本味,还是挑剔咸淡?这种“观照”,让修行从经堂延伸到每一刻。
古寺新声:传统与现代的微光
尽管地处偏僻,云居寺并非与世隔绝,近年来,偶尔会有年轻人慕名而来,想体验“短期出家”;也有摄影爱好者拍下寺院的晨昏,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让更多人看到深山修行的真实面貌,但僧人们对此很淡然:“若有人来,我们欢迎;若不来,也不执着。”
寺里的生活并非完全与“现代”割裂,为应对突发疾病,住持学会了使用手机联系山下村医;为防止山火,僧人们会定期查看山下的天气预报信号;甚至有年轻僧人开设了简单的“线上问答”,解答信众关于佛法与生活的困惑,但“现代”在这里始终是“工具”,而非目的——手机不用时会被锁在柜子里,网络信号仅够接打电话,电视、电脑等娱乐设备从未进过寺门。
释慧明法师曾说:“修行不是避世,而是在红尘中炼心,在寂静中养性。”云居寺的修行者们,正是在这偏僻深山里,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守护着这份“寂静中的养性”,他们不追求香火鼎盛,只愿做山林间的“守灯人”——灯或许微弱,却足以照亮自己,也温暖偶尔途经的旅人。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如果想体验深山寺庙的短期修行,需要做什么准备?
A:体验短期修行需提前联系寺庙客堂(可通过当地佛教协会或熟人介绍),说明来意、时长(通常3-7天),并遵守寺院规定:需穿着朴素(避免鲜艳衣物、短裤短裙)、持素(不携带荤腥及五辛食物)、止语(部分时段保持沉默)、不使用电子产品(手机需上交,紧急情况可申请使用),建议准备简单洗漱用品、舒适的运动鞋、薄外套(山间早晚温差大),以及一颗恭敬、开放的心——修行不是“度假”,而是体验“减法生活”,放下对物质的依赖,专注内心感受。
Q2:深山修行者如何获取外界信息,与现代社会保持连接?
A:云居寺等深山寺庙的“连接”是有限的:部分寺庙在山顶有简易信号塔,可通过手机接收短信、接打电话,但上网困难;僧人们每月会下山采购物资,带回报纸、书籍或听村民讲述外界见闻;住持或有条件的僧人会携带老年机,定期联系家人及信众,了解重要信息,但核心而言,修行者并非刻意“隔绝”社会,而是主动减少信息干扰——正如释慧明法师所说:“现代社会信息太多,心容易被‘填满’;少看手机,多看山、看树、看自己,心才能‘空’下来,装下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