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民众”的称呼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基于信仰层次、修行身份、与僧团的关系及文化背景等多维度形成的复杂体系,既体现对众生的平等慈悲,也反映对不同修行阶段者的尊重与引导,这些称呼既是宗教身份的标识,也是佛法传播中“应机说法”的智慧体现,其内涵随着佛教的发展不断丰富,在不同地域与宗派中又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按修行身份与戒律持守划分的核心称呼
佛教将修行者分为“出家众”与“在家众”两大类,在家众”即指未出家、在世俗生活中修行的信众,是佛教对“民众”最直接的指代,其称呼多与戒律持守程度相关。
优婆塞(Upāsaka)与优婆夷(Upāsikā)
这是巴利语与梵语的音译,意为“近事男”与“近事女”,指亲近三宝(佛、法、僧)、受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在家信众,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普遍的在家弟子称谓。
- 优婆塞:男性在家弟子,需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汉传佛教中常尊称为“男居士”;
- 优婆夷:女性在家弟子,同样需受持五戒,汉传佛教中尊称“女居士”。
《杂阿含经》中明确记载,优婆塞、优婆夷通过持戒、布施、禅修等方式积累福慧,是僧团护持佛法的重要力量,如佛陀曾言:“优婆塞、优婆夷持戒清净,供养沙门、婆罗门,能生天上。”这一称呼强调信众与佛法的“亲近”关系,是进入佛教修行体系的起点。
五戒弟子与八关斋戒弟子
在优婆塞、优婆夷的基础上,根据持戒严格程度,又有更细分的称呼:
- 五戒弟子:特指受持完整五戒的在家信众,是优婆塞、优婆夷的核心身份标识;
- 八关斋戒弟子:指短期受持八关斋戒(在五戒基础上增加不非时食、不坐卧高广华丽之床、不香花曼涂身、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的在家信众,多在六斋日或特定修行日受持,通过“一日一夜”的近似出家生活,体验清净戒法,汉传佛教中常称“斋戒居士”。
按信仰层次与修行境界划分的尊称
佛教对在家信众的称呼,也随其发心大小、修行深浅而提升,体现“佛法次第”的引导意义。
善男子与善女人
这是佛经中最常见的泛称,广泛用于对一切有善根、信佛法、行善业的在家信众的称呼,不分男女、不分修行深浅,如《金刚经》开篇即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是经,乃至生一念净信者”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指一切对佛法生起信心者,这一称呼强调众生本具的“善性”,是佛教“人人皆可成佛”平等观的体现。
菩萨行居士
大乘佛教兴起后,在家信众的修行目标从“解脱自身”扩展为“度化众生”,因此出现“菩萨行居士”的称呼,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在家修行者,典型代表如《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虽居家而现“无住相”布施,以智慧教化众生,被尊为“大菩萨”示现在家相,此类称呼在家信众的修行境界已超越“自利”,强调“利他”精神,是佛教积极入世思想的体现。
檀越(Dānapati)
梵语音译,意为“施主”,指对僧团或佛法事业进行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的在家信众。《十诵律》中解释:“檀越者,此言主”,即布施者通过财物供养,成为僧团生活的“护持者”,是佛法住世的重要外护力量,汉传佛教中,檀越不仅指物质供养者,也包括护持法会、流通经典等法布施者,如近代的“佛教护法居士”常被尊为“檀越”,体现对其护持功德的认可。
按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特色称呼
佛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中,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信众称呼。
汉传佛教中的“居士”
“居士”原指古代有德行而隐居不仕之人,后佛教借指在家修行者,成为“优婆塞”“优婆夷”的尊称,这一称呼在唐宋以后广泛流行,如唐代李白自称“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虽未必严格受戒,但体现对佛教文化的认同,现代汉传佛教中,“居士”已成为对在家佛教徒最普遍的尊称,甚至超越“优婆塞”“优婆夷”的使用频率,带有文化认同与修行尊重的双重含义。
藏传佛教中的“居土”(藏语:Dge skyes)
藏传佛教中,在家信众多称“居土”,音译“格谢”,意为“善人”,与“优婆塞”“优婆夷”含义相近,但更强调其对藏传佛教教法(如密宗修行)的信心与修持,藏传佛教中还有“霍尔敦”(意为“护法居士”)等称呼,特指护持寺院、密法传承的在家信众,体现其与僧团及密法传承的紧密联系。
南传佛教中的“upāsaka/upāsikā”
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保留更多巴利语传统,对在家信众直接使用巴利语“upāsaka”(男)、“upāsikā”(女),较少音译为“优婆塞”“优婆夷”,称谓更贴近原始佛教用语,体现对早期传统的坚守,在泰国、缅甸等南传国家,upāsaka/upāsikā需定期到寺院受持八关斋戒、听闻佛法,是社会生活中与僧团关系最密切的群体。
佛教对民众称呼的内涵与意义
佛教对民众的称呼体系,核心体现“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宗教精神:
- 平等性:无论“善男子善女人”还是“优婆塞/夷”,均强调众生皆有佛性,无高低贵贱之分,如《法华经》中“穷子喻”喻示,一切众生皆可经由佛法引导而得解脱;
- 引导性:称呼随修行层次提升(如从“五戒弟子”到“菩萨行居士”),为信众提供修行进阶的目标,体现“次第修行”的佛法智慧;
- 社会性:“檀越”“护法”等称呼肯定信众在护持佛法中的社会功能,形成“僧团+在家信众”的佛教共同体,推动佛法在世俗社会的传播。
佛教对民众核心称呼简表
称呼 | 含义与来源 | 使用场景与对象 | 文化/宗派背景 |
---|---|---|---|
优婆塞/优婆夷 | “近事男/女”,亲近三宝、受三皈依的在家弟子(梵语音译) | 基础在家信众,受持五戒 | 全佛教通用,汉传/南传保留原音 |
善男子/善女人 | 有善根、信佛法的在家信众(佛经泛称) | 一切对佛法生信者,不分修行深浅 | 全佛教通用 |
居士 | 借用古称,指在家修行者(汉传佛教尊称) | 汉传佛教中广泛使用,含文化认同 | 汉传佛教 |
檀越 | “施主”,护持僧团与佛法事业的信众(梵语音译) | 对有布施护持功在家信众的尊称 | 全佛教通用,汉传常用“檀越” |
菩萨行居士 |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在家修行者(大乘佛教特有) | 修大乘法、行六度波罗蜜的在家信众 | 大乘佛教(汉传/藏传) |
FAQs
Q1:佛教中“居士”和“优婆塞”有什么区别?
A:“居士”与“优婆塞”都指男性在家佛教徒,但有细微差别:“优婆塞”是梵语音译,特指受持三皈依、五戒的正式在家弟子,强调宗教身份的规范性;“居士”则是汉传佛教中的文化尊称,范围更广,既包括受持五戒的优婆塞,也可泛指认同佛教文化、有修行意愿的在家信众(如未受戒但皈依三宝者),带有社会尊重的意味,现代汉传佛教中,“居士”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优婆塞”,已成为更通用的称呼。
Q2:为什么佛教常称信众为“善男子善女人”?
A:“善男子善女人”是佛经中最常用的对信众的泛称,其核心原因有三:一是体现佛教的“平等观”,认为一切众生皆有“善根”(向善的潜质),不分性别、身份,皆可因佛法得度;二是“善”字强调“信、解、行、证”的基础,即对佛法有信心、理解教义、践行善法、证悟真理的修行者;三是“方便引导”,用“善”字鼓励众生向善,符合“应机说法”的传教原则——无论对方修行深浅,先肯定其善根,再引导其深入佛法,如《法华经》中多次以“善男子善女人”呼唤听众,旨在激发其对佛法的信心与修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