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皈源寺法师的修行之路与弘法历程中藏着怎样的故事?

皈源寺坐落于浙东四明山脉深处,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溪流泉,是一座历经千年沧桑却依旧香火鼎盛的古刹,寺中法师们晨钟暮鼓,青灯古佛,以“农禅并重”为修行根本,既传承着佛陀的智慧法脉,又在现代社会中践行着慈悲济世的精神,成为一方净土的精神引领者。

皈源寺法师

皈源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年间,据传由高僧法智大师开山创建,初名“法源禅院”,后因“皈依三宝、溯源觉性”之意更名为“皈源寺”,历经宋元明清的兴废,寺院在近代曾因战火而倾颓,直至1980年代,在地方信众与诸位法师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重兴,如今的山门匾额“皈源寺”三个苍劲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见证了古刹的新生。

寺中常住僧众三十余人,由方丈慧明法师带领,法师们多毕业于佛学院,兼具深厚的佛学素养与修行实践,慧明法师自幼出家,曾于多地丛林参学,精通禅、净、律诸宗,尤以“农禅并重”理念接引后学,常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非枯坐,劳作中亦能见性。”在法师们的带领下,皈源寺不仅恢复了传统的早晚课诵、过斋、禅修等丛林制度,更将修行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风。

修行生活:晨钟暮鼓中的觉知之路

皈源寺法师的日常,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的鲜活体现,每日凌晨3:30,僧众便准时起床,4:00于大雄宝殿早课,讽诵《楞严咒》《大悲咒》等经典,法器声与梵呗声在山谷间回荡,唤醒沉睡的山林,6:00过堂(用斋),遵循“食存五观”的仪轨,餐前唱诵供养偈,餐后默念结斋偈,于细微处培养感恩与惜福之心。

日间修行以禅修为核心,每日安排四支香(每支香约1小时)的坐禅与行禅,法师们或结跏趺坐于禅堂,专注观照呼吸;或于林间经行,步履轻缓,心念不散,还需承担寺院内的劳作,如耕种菜园、照料茶园、修缮殿堂、法会筹备等,将劳动视为“动中禅”,在汗水与专注中磨炼心性。

为更清晰地呈现法师们的日常作息,以下为皈源寺常住僧众的典型日程表(除特殊情况外):

皈源寺法师

时间 活动意义
3:30-4:00 起床、洗漱 整肃身心,精进不懈
4:00-5:30 早课(大殿诵经) 礼敬三宝,忏悔业障,开启智慧
5:30-6:30 早课(绕佛、回向) 以绕佛培福,回向法界众生
6:30-7:00 过堂(早斋) 食存五观,惜福培德
7:30-8:30 诵经学习(共修或个人) 深入经藏,解行并进
8:30-11:30 劳作(农事、殿堂维护等) 农禅并重,在劳动中修行
11:30-12:00 午斋 过午不食,持戒清净
12:30-14:00 午休 养精蓄锐,以利晚间修持
14:30-17:00 禅修(坐禅、行禅) 观心照性,明心见性
17:00-18:00 晚课(讽诵经典) 净化身心,回向净土
18:00-19:00 晚斋(药石) 简餐果腹,维持色身
19:30-20:30 开示或共修 交流心得,增上道心
21:00 止静(休息) 摄心不散,养道安眠

弘法事业:智慧之光的现代传播

皈源寺法师们不仅注重自身修行,更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积极探索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寺院定期举办讲经法会,如每年春节的“新春祈福法会”、观音菩萨圣诞的“观音法会”、盂兰盆节的“孝亲报恩法会”等,吸引四方信众参与,慧明法师常于法会上开示《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经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烦恼即菩提”“平常心是道”的禅法精髓,让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

为适应现代弘法需求,皈源寺还积极拓展线上平台,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定期发布法师开示音频、寺院动态、佛学知识等内容,疫情期间,通过直播举办“线上禅修营”“共修念佛”等活动,让更多人得以亲近佛法,寺院还开设“佛学基础班”“青年禅修营”,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佛学知识,引导年轻人通过禅修减压、调伏心念。

在文化传承方面,皈源寺注重古籍整理与传统工艺保护,寺内藏有明清时期佛经刻本百余册,法师们联合文化机构对这些珍贵典籍进行数字化保存;寺院内设有“佛艺工坊”,由法师带领信众学习抄经、制香、茶道等传统技艺,让佛法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

社会贡献:慈悲济世的无言践行

“佛法不离世间法”,皈源寺法师们始终秉持“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后,寺院第一时间组织信众捐款捐物,并派遣法师前往灾区参与心理安抚;每年“腊八节”,寺院都会熬制腊八粥,免费向周边村民、环卫工人、孤寡老人发放,一碗热粥传递着冬日的温暖;针对山区贫困学生,寺院设立“皈源助学基金”,资助十余名贫困儿童完成学业,定期组织志愿者为学生补习功课。

在环保领域,皈源寺践行“绿色寺院”理念,寺内垃圾分类处理,雨水回收系统用于浇灌菜园,僧众日常使用环保餐具,拒绝一次性用品,每年植树节,法师们会带领信众在寺院周边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诠释“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的佛教生态观。

皈源寺法师

慧明法师常说:“出家的使命,不仅是自己了脱生死,更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在法师们的带领下,皈源寺已成为当地一座融修行、弘法、文化、慈善于一体的精神家园,不仅滋养着信众的心灵,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着力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皈源寺法师日常修行如此严格,是否会感到疲惫?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
解答:皈源寺法师的修行虽严格,但并非机械的苦行,而是“劳逸结合、解行并重”的自觉实践,法师们将劳作视为“动中禅”,在耕种、修缮等体力劳动中保持专注,反而能调伏散乱的心念;禅修则通过静坐观照,培养定力与智慧,对于疲惫,法师们以“四念处”观照身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明白疲惫是身心暂时的现象,不执着于苦乐,便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寺院共修的氛围、法会的庄严、信众的护持,都是法师们增上道心的助缘,让修行在精进中不失法喜。

问题2:普通人若想亲近佛法,皈源寺有哪些适合的参与方式?是否需要皈依?
解答:皈源寺欢迎所有对佛法感兴趣的人士参与,无需提前皈依,普通人可通过以下方式亲近寺院:一是参加法会,如春节祈福法会、观音法会等,感受宗教氛围;二是报名“短期禅修营”,寺院每季度举办一期,为期3天,包含坐禅、行禅、过斋、法师开示等环节,适合初学者体验;三是参与公益活动,如腊八施粥、环保植树等,在服务中体会佛教慈悲精神;四是线上关注寺院公众号,学习佛学知识、收听开示音频,皈依是成为佛教正式信徒的仪式,需在充分了解佛法后自愿发起,若希望深入学习修行,可向常住法师咨询皈依事宜,寺院会定期举办皈依仪式,引导信众如法修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