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辉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二代传人,现任河北柏林禅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严谨的修行态度和慈悲的济世情怀,致力于弘法利生、文化传承与慈善公益,被誉为“新时代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早年与出家因缘
1965年,学辉法师出生于河北省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俗名李辉,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儒家经典与道家文化有所涉猎,少年时期便对“生死”“解脱”等哲学命题产生浓厚兴趣,1983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期间广泛阅读中外哲学著作,却愈发觉得世间学问难以解答终极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随友人至柏林禅寺参访,见寺僧晨钟暮鼓、精进修行,内心深受触动,尤其读到《六祖坛经》“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之句,顿感“心灯一亮”,遂萌生出家之志。
1985年,大学毕业后,李辉毅然辞去中学教师工作,于柏林禅寺依止净慧长老剃度出家,法名“学辉”,字“慧光”,净慧长老为虚云老和尚弟子,临济宗巨匠,倡导“生活禅”理念,对学辉法师影响深远,出家后,学辉法师先依寺中老僧学习威仪经典,每日诵经、坐禅、出坡(劳动),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常于劳作中体悟“搬柴运水无非是道”的禅意。
修行与参学历程
1987年,学辉法师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学,于禅宗道场中锤炼心性,云居山以“禅风峻烈”著称,他在此每日坐禅不辍,历时三年,期间曾因过度用功导致身体虚弱,却仍以“生死事大”策励自己,未曾懈怠,1990年,受具足戒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后赴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等佛教宗派义理,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学辉法师重返柏林禅寺,协助净慧长老弘法利生,他深知“解行并重”之要,既深入经论,又注重实修,1995年,于寺中闭关三年,期间研习《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并撰写《〈楞严经〉“七处征心”的现代解读》等文,提出“以禅融教,教观双运”的修行路径,强调经典需与心性相应,方为“活水”,2000年,出关后应信众礼请,于河北、山西、北京等地讲经,以“平实语言、契理契机”的风格深受大众欢迎,其讲稿整理成《生活禅语》系列丛书,累计发行超百万册,成为学佛入门的重要读物。
弘法事业与道场建设
作为柏林禅寺方丈,学辉法师继承净慧长老“生活禅”理念,提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宗旨,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他重视僧伽教育,2003年创办“柏林禅寺生活禅高级研修班”,培养了一批既懂经典又通现代弘法的僧才;2010年,主持启动“柏林禅寺重建工程”,历时十年,修复了普贤殿、文殊殿等殿堂,并新建“生活禅文化苑”,集禅修、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成为北方佛教重镇。
学辉法师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2015年发起“生活禅国际夏令营”,邀请海内外青年参与禅修、座谈、公益实践,至今已举办二十余届,参与者逾万人;2018年,主编《禅与生活》学术期刊,搭建佛教与现代哲学、心理学对话的平台,刊发论文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他常说:“佛教不是古董,而是照亮人心的明灯,要与时俱进,方能利益众生。”
社会贡献与慈善情怀
学辉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将佛法慈悲精神融入社会公益,2008年汶川地震,他第一时间组织柏林禅寺僧众捐款捐物,并亲自带队赴灾区赈灾;2013年,发起“菩提心慈善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超5000人次,援建希望小学12所;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带领寺院僧众捐赠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并开设“线上禅修课”,缓解大众焦虑。
他注重佛教与生态保护的结合,2016年推动柏林禅寺“生态寺院”建设,在寺内种植千亩树木,倡导“绿色生活禅”,提出“万物同体,共生共荣”的生态观,相关实践被纳入联合国“宗教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库。
思想体系与特色
学辉法师的思想以“禅”为核心,融合儒释道智慧,形成“生活禅”的完整体系,他强调“当下即是”,认为修行不必脱离生活,而在“穿衣吃饭、搬柴运水”中体悟本心;主张“以心传心”,注重禅修体验而非文字执着,提出“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辩证观;倡导“慈悲利他”,认为“觉悟”与“奉献”一体两面,学佛者当以“菩萨行”自利利他,其著作《生活禅的智慧》《禅与现代人的生活》等,系统阐释了这一思想,影响深远。
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65年 | 出生于河北,俗名李辉 |
1985年 | 于柏林禅寺依净慧长老出家 |
1990年 | 受具足戒于庐山东林寺 |
1995-1998年 | 于柏林禅寺闭关参究 |
2003年 | 创办“生活禅高级研修班” |
2010年 | 主持柏林禅寺重建工程 |
2015年 | 发起“生活禅国际夏令营” |
2020年 | 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
学辉法师以“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己任,在修行、弘法、教育、公益等领域均卓有建树,他不仅是禅宗法脉的传承者,更是佛教现代化的推动者,其“生活禅”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正如他常言:“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法师的一生,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
相关问答FAQs
Q1:学辉法师提出的“生活禅”与传统禅宗有何区别?
A1:“生活禅”是传统禅宗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核心仍是“明心见性”,但更强调“不离世间觉”,传统禅宗多在禅院中修行,而“生活禅”主张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认为工作、家庭、社交等皆是修行道场,倡导“在生活中保持觉照,在觉照中完善生活”,更具包容性与实践性,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Q2:学辉法师对年轻学佛者有何建议?
A2:法师建议年轻学佛者“先立正见,次修定慧”:一要“解门宽广”,多读《金刚经》《六祖坛经》等根本经典,避免偏执;二要“行门踏实”,从“持戒”“修心”入手,如每日静坐十分钟、观照起心动念,培养专注与慈悲;三要“不离世间”,在学业、事业中践行佛法,以“利他”之心服务社会,方为“大乘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