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瑛法师(1890—1985),俗姓李,名明远,法名择瑛,号慧明,浙江宁波鄞县人,是近代中国佛教界杰出的天台宗高僧、佛教育家、慈善家,被誉为“当代天台宗中兴者”之一,他的一生以“教观双运、禅净合一”为修行宗旨,以“培育僧才、利乐有情”为弘法使命,在佛教经典阐释、僧伽教育体系建设、社会慈善事业推动等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其思想与实践对近现代汉传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择瑛法师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少年时便熟读四书五经,尤好《易经》《庄子》,展现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13岁时,因父亲病逝,母亲笃信佛教,常带他前往宁波七塔寺、天童寺等古刹礼佛,逐渐对佛教“生死轮回”“因果业报”等生起信心,17岁时,母亲示疾,法师亲自侍奉,目睹病苦折磨,对“人生是苦”体悟尤深,萌生出家之志,1910年春,于宁波观宗寺依谛闲老和尚剃度,成为沙弥,谛闲法师为近代天台宗第四十三代传人,时为观宗寺住持,以“教观双运”著称,对择瑛法师极为器重,亲自为其讲授《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天台根本典籍,并嘱其“深入教藏,以观心为要”。
参学修行与教观造诣
出家后,择瑛法师于观宗寺潜心修习,先后完成天台宗“五时八教”体系的系统学习,尤对《摩诃止观》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义理有独到领悟,1915年,赴常州天宁寺参学,于禅堂坐香三年,深得禅法精髓,后至镇江金山寺参访,将天台教观与禅宗明心见性相结合,形成“教观双运、禅净互融”的修行特色,1920年,受谛闲法师派遣,赴日本天台宗比叡山延历寺参学,考察日本佛教教育制度及弘法模式,其间与日本佛教学者交流天台教义,以“中观”“圆融”之见折服众僧,被誉为“来自中国的天台智者”。
归国后,择瑛法师驻锡观宗寺,协助谛闲法师整理《大藏经》,并开讲《法华经》《楞严经》等,其讲经深入浅出,结合现代语言,善用比喻,使听众易于理解,信众遍及江浙沪一带,他特别强调“观心实践”,认为“教是理观,观是行证”,主张“解行并进”,反对空谈义理,1930年,出版《天台教观纲宗讲录》,系统阐释天台宗“教观总持”思想,成为近代天台宗重要著作。
弘法事业与教育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江浙一带沦陷,择瑛法师避难至上海,于静安寺设坛讲经,并组织“佛教救护队”,为难民施粥、施药、收容孤儿,践行“大乘菩萨道”精神,1945年抗战胜利后,法师返回宁波,着手修复因战乱损毁的天童寺、观宗寺等古刹,并提出“佛教现代化”理念,主张“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服务社会”。
1953年,择瑛法师受聘为苏州灵岩山寺佛学院院长,改革课程体系,增设“佛学概论”“中国哲学”“外语”等课程,聘请太虚大师弟子等高僧大德授课,培养出一批批僧伽人才,1962年,应请出任宁波天童寺住持,重振“宗风”,恢复“冬参夏学”传统,并创办“天童寺慈幼院”,收容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1978年改革开放后,法师虽已年近九旬,仍积极推动佛教恢复工作,参与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并多次赴东南亚弘法,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思想特色与社会影响
择瑛法师的思想以天台宗“圆教”为核心,融合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宗“持名往生”之长,形成“教观双运、禅净合一、契理契机”的独特体系,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认为佛教应积极融入现代社会,通过教育提升僧众素质,通过慈善服务社会大众,其著作除《天台教观纲宗讲录》外,还有《禅净双修论》《佛法与现代人生》《慈航集》等,均以“契理契机”为原则,用现代语言阐释深奥佛理,深受年轻信众欢迎。
在社会慈善方面,法师一生创办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机构20余所,募集善款超千万,惠及民众数十万,他常说:“佛法不仅是出世的智慧,更是入世的慈悲。”其“人间佛教”实践,为近现代佛教界提供了重要范例。
择瑛法师重要人生与弘法年表
时间 | 阶段 | 主要事迹 |
---|---|---|
1890年 | 出生 | 浙江宁波鄞县人,俗姓李,名明远 |
1910年 | 出家 | 于宁波观宗寺依谛闲老和尚剃度,法名择瑛 |
1920年 | 参学日本 | 赴日本天台宗比叡山参学,交流天台教义 |
1930年 | 著书立说 | 出版《天台教观纲宗讲录》,系统阐释天台宗思想 |
1937年 | 抗战避难 | 于上海组织佛教救护队,开展慈善活动 |
1953年 | 教育贡献 | 任苏州灵岩山寺佛学院院长,改革僧伽教育体系 |
1962年 | 住持天童寺 | 修复天童寺,恢复“冬参夏学”传统,创办慈幼院 |
1978年后 | 推动佛教恢复 | 参与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促进中外佛教交流 |
1985年 | 圆寂 | 于宁波天童寺安详示寂,世寿96,僧腊75载 |
相关问答FAQs
问:择瑛法师的“教观双运”思想具体指什么?对修行者有何指导意义?
答:“教观双运”是天台宗的核心修行理念,由智者大师提出。“教”指佛陀的教法理论,如《法华经》《涅槃经》等经典义理;“观”指依教观心的实修方法,如“空观”“假观”“中观”等,择瑛法师强调“教是理观,观是行证”,认为修行者需先通过“教”理解佛法真理,再以“观”将真理融入心性,达到“解行并进”,学习《法华经》的“开权显实”义理(教),需在日常生活中观照“万法唯心”(观),破除我执、法执,这一思想对修行者的指导意义在于:避免“偏教偏观”——只学理论不实修,或只枯坐不学教,最终实现“闻思修”三慧具足,契入中道实相。
问:择瑛法师在推动佛教现代化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择瑛法师的“佛教现代化”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革新,打破传统“师徒相授”模式,在佛学院增设现代学科(如哲学、外语、科学),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现代僧才;二是弘法方式,用白话讲经、创办佛教期刊(如《觉有情》)、利用广播弘法,让佛法贴近普通民众;三是社会实践,将慈善事业纳入佛教弘法核心,创办孤儿院、养老院等,改变佛教“消极出世”的刻板印象,推动佛教从“山林走向社会”,这些举措既保持了佛教核心教义,又适应了现代社会需求,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