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辉法师,当代汉传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禅宗大德,俗名李辉,196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然对人生终极之问早有体悟,青年时期因目睹世事无常,萌生出家之志,1985年于扬州大明寺依上 下 诚 老法师剃度,法号寂辉,1989年,赴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赴福建莆田广化寺参学,亲近当代禅门巨匠上 下 真老和尚,深得禅法心要。
寂辉法师的修行之路,以“农禅并重”为圭臬,注重实修与理论的结合,1995年,他于浙江普陀山闭关三年,期间精研《楞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坐禅不辍,证悟颇深,出关后,先后住持江苏镇江金山寺、浙江杭州灵隐寺等古刹,致力于恢复丛林制度,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带领僧众耕种农田、修缮殿宇,使古刹重焕生机,他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修行不应脱离生活,而应在日常劳作中体悟心性。
在弘法利生方面,寂辉法师以“契理契机”为原则,兼顾不同根器的信众,他善于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常以“茶话会”“开示问答”等形式与信众交流,破除迷信,引导正信,每年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他都会举办“禅意生活营”,通过禅修、抄经、茶艺、素食等活动,让都市人在繁忙生活中感受禅的宁静与智慧,他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创立“慈航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并在灾区建设“希望小学”,践行“菩萨道”精神。
寂辉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强调“明心见性”与“持名念佛”的统一,他认为,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净土的往生净土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禅为净土之体,净土为禅之用,唯有通过禅修净化自心,方能真切感应佛力接引,他的开示集《禅心照世》《净语人生》等,被信众奉为修行指南,影响深远。
作为一位兼具传统与现代情怀的法师,寂辉法师始终关注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他推动成立“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整理古籍、翻译经典,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寂辉法师讲经”直播间,让佛法突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有缘众生,他常说:“佛法如甘露,普润一切众生,只要有一颗真诚向道的心,人人皆可从中获得解脱与自在。”
生平年表
时间 | 主要事件 |
---|---|
1963年 | 出生于江苏扬州,俗名李辉 |
1985年 | 于扬州大明寺出家,法号寂辉 |
1989年 | 毕业于南京栖霞寺佛学院 |
1995-1998年 | 于浙江普陀山闭关三年 |
2000年 | 住持江苏镇江金山寺,恢复农禅制度 |
2010年 | 住持浙江杭州灵隐寺,创办“慈航基金会” |
2015年 | 创立“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推动新媒体弘法 |
至今 | 坚持讲经弘法,开展慈善活动,倡导“人间佛教”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寂辉法师的“禅净双修”具体如何实践?
解答:寂辉法师的“禅净双修”并非简单叠加两种法门,而是强调“禅为净土之体,净土为禅之用”,具体实践上,他主张每日早晚课诵中,既修禅坐观心(禅),持佛名号(净),将禅修的“观照”与净土的“信愿行”结合,在坐禅时,以念佛为观境,专注一念,达到“一心不乱”;在念佛时,以禅心为体,体念佛号即是自性弥陀,从而实现“禅净不二”的境界,他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可先从持名念佛入手,培养专注力,再逐步深入禅观,契入自性。
问题2:寂辉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解答:寂辉法师认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并非妥协,而是“契理契机”的智慧体现,他主张“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即以佛法精神指导现代生活,同时用现代语言和形式传播佛法,他支持将佛教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咨询,用“缘起性空”的理念缓解现代人焦虑;提倡“生态禅”,通过护生、环保实践,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在弘法中,他鼓励信众在职场、家庭中践行“六度”,将佛法融入日常,让佛教成为解决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精神资源,而非脱离现实的宗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