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峰印法师(1920—2009),俗姓林,名金妙,福建福安人,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禅门尊宿、净土大德,以精严戒行、深契禅净、慈悲济世而著称,他的一生行履,始终践行“悲智双运、自他兼利”的菩萨道精神,在修行弘法、教育培养、慈善救济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对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北峰印法师出生于闽东一个佛教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佛法熏陶,常随长辈礼佛诵经,种下善根,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生死无常,萌发出离之心,18岁时,于福建福安狮峰广福寺礼上妙下果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名“印”,字“北峰”,取“北向修行,高山仰止”之意,出家后,他笃志好学,晨昏不辍,先研习小乘教义,旁及儒家经典,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1940年,北峰印法师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随后依止当代禅门巨擘来果老和尚参学,金山寺以“禅风峻烈、规整精严”著称,他在此苦修七年,深得“农禅并重”之精髓,每日除参禅坐香外,还需承担坡铲担水等劳作,磨砺心性,期间,他专参“念佛是谁”的话头,于行住坐卧中念念返观自心,禅修功夫日进,曾于定中亲见佛光普照,印证心地,遂契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旨。
修行历程与禅净融通
北峰印法师的修行之路,以禅为体,以净为用,禅净双修,圆融无碍,1950年后,他先后驻锡福建泉州承天寺、厦门南普陀寺等古刹,虽历经时代风雨,却始终坚守戒律,道心不退,在承天寺期间,他闭关三年,深入《楞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以“教观双运”为要,将教理证悟与禅观实践相结合,形成“解行并进、定慧等持”的修行特色。
他特别强调“净土法门为末法之要途”,认为禅与净并非对立,而是“禅净不二”:禅宗明心见性,是净土的“理体”;净土念佛往生,是禅宗的“妙用”,常开示信众:“念佛时,心即是佛;参禅时,佛即是心,心佛不二,方为真修。”他提倡“持名念佛”与“观心念佛”结合,既持佛号以收摄散乱,观自心以契究实相,使信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念兹在兹”,将佛法融入行住坐坐卧。
晚年的北峰印法师,更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每日带领四众弟子诵经、念佛、坐香,以身示范“老实念佛、深信愿行”的净土行持,他曾说:“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信愿坚固,持名待归,方能了生脱死。”其言简意赅,直指人心,被弟子们奉为修行圭臬。
弘法利生与慈悲济世
北峰印法师一生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足迹遍及闽、浙、苏、粤等地,广施法雨,接引群迷,他的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契理契机,既有对教义的精辟阐释,又有对日常修行的实用指导,无论僧俗、老幼,皆能随缘获益。
在弘法实践中,他尤为重视“教育培养”,认为“佛法衰微,在于人才不振”,1980年代以来,他先后参与恢复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佛教院校,并亲自担任授课教师,讲授《戒律学》《楞严经》《阿弥陀经》等课程,培养了大批弘法僧才,他常告诫学僧:“出家者,当以戒为根本,以法为生命,行难行能行,忍难忍能忍,方能荷担如来家业。”
除教育外,北峰印法师亦以“慈悲济世”为己任,每逢灾害,他必带头捐款捐物,组织四众弟子赈灾济困;在寺院周边,他创办“养老院”“诊所”,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食宿和医疗;他还积极倡导“人间佛教”,鼓励信众“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将慈悲心转化为利他行,服务社会,其“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情怀,感召了无数人亲近佛法、行善积德。
思想特色与后世影响
北峰印法师的思想,以“戒律为基、禅净为要、般若为导”,融合了汉传佛教各宗精华,呈现出“圆融务实、契理契机”的鲜明特色,他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认为“戒是佛法的生命,持戒才能生定,定能发慧”,主张“戒律生活化”,将戒条融入日常,如“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等,从细微处砥砺心性。
在禅净关系上,他提出“禅净双修,终归净土”,既鼓励上根器者参禅悟性,也倡导中下根器者持名往生,体现了“普被三根、摄机无尽”的净土法门特质,他的开示录《北峰印法师法语》《念佛与禅》等,以平实语言阐释深奥道理,成为现代佛教修行的重要参考。
2009年,北峰印法师于福建福安广福寺安详示寂,世寿90,僧腊72,圆寂后,弟子们于寺中建舍利塔供奉,以志纪念,他的一生,是“解行相应、悲智双运”的真实写照,其精神与教法,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佛子精进修行、利乐有情。
北峰印法师修行与弘法大事记
时间 | 阶段 | 主要事迹 |
---|---|---|
1938年 | 出家 | 于福建福安狮峰广福寺礼上妙下果老和尚剃度,法名“印”。 |
1940年 | 受戒 | 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依止来果老和尚参学,苦修七年。 |
1950年代 | 驻锡闽南 | 先后住持泉州承天寺、厦门南普陀寺,闭关三年研习经典。 |
1980年代 | 复兴佛教教育 | 参与恢复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授课培养僧才。 |
1990-2009年 | 广弘禅净 | 赴各地讲经说法,倡导“禅净双修”,创办慈善机构,践行“人间佛教”。 |
2009年 | 圆寂 | 于福建福安广福寺安详示寂,世寿90,建舍利塔供奉。 |
相关问答FAQs
Q1:北峰印法师的修行方法有何特点?对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A:北峰印法师的修行方法以“禅净双修、定慧等持”为核心,特点有三:一是“农禅并重”,将参禅与劳作结合,磨砺心性;二是“持名观心”,既持佛号收摄散乱,观自心契实相,使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三是“教观双运”,以教理指导观行,以观行印证教理,避免盲修瞎练,对现代人而言,其启示在于:修行不必脱离生活,可在工作、家庭中“念兹在兹”,通过专注当下(如念佛、观心)减少烦恼;需重视“信愿行”三资粮,深信因果,愿生净土,踏实行持,方能应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浮躁心。
Q2:北峰印法师为何强调“净土法门为末法之要途”?这一思想对当代佛教弘法有何意义?
A:北峰印法师认为,“末法时期,众生根机陋劣,烦恼厚重,心力微弱,难悟难证”,而净土法门以“信深愿切、持名待归”为易行道,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能使凡夫一生解脱,契合大多数众生的根机,他强调“净土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利他”:念佛往生净土后,更能速成菩萨道,广度众生,这一思想对当代佛教弘法的意义在于:弘法应“契理契机”,在弘扬禅、教、律等各宗精华的同时,应重视净土法门的普及,为信众提供“下手易、见效快”的修行路径,增强修行的信心与动力,避免因追求“高妙”而脱离实际,从而推动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