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道实法师是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兼具禅宗智慧与菩萨行持的杰出高僧,其一生以“解行并重、悲智双运”为准则,在禅宗修证、弘法利生、文化传承等方面留下了深远影响,法师俗姓李,生于清光绪末年的福建闽侯县,自幼聪颖过人,少时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十八岁时,因感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毅然于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法号“道实”,师从当时著名高僧妙莲法师,青年时期,他不满足于经院佛学的理论钻研,先后参访天台、华严、唯识等宗派大德,尤对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门情有独钟,后于浙江天童寺依止圆瑛法师精修禅观,奠定了坚实的禅学根基。
雪峰道实法师的修行历程以“苦行实修”著称,他在福建雪峰山广福寺闭关数年,期间“冬夏一衲,安贫乐道”,每日坐禅不辍,常至“忘寝废食”之境,据其弟子回忆,法师在关中研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却不拘泥于文字,而是通过“参话头”“究本心”的禅修实践,契悟“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中道实相,出关后,法师秉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念,深入民间弘法,说法通俗易懂,常以“柴米油盐皆是道,行住坐卧总参禅”的平实语言开示学人,强调禅修不应脱离日常生活,而应于“穿衣吃饭、搬柴运水”中体悟真如。
在弘法事业上,雪峰道实法师以“建寺安僧、培养僧才、护持正法”为己任,抗日战争期间,他于福建雪峰山创办“佛学研究所”,并设立“慈幼院”,收容战乱孤儿,既传授文化知识,又以佛法滋养心灵,彰显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法师还致力于经典整理与流通,校勘刊印《雪峰山志》《禅修指南》等著作,禅修指南》结合自身修证经验,系统阐述了“止观双修、定慧等持”的禅修方法,成为后世学人的重要参考,其弘法足迹遍及闽、浙、台等地,法缘殊胜,皈依弟子逾万人,其中不乏后来成为佛教中坚力量的栋梁之材。
雪峰道实法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以戒为基”,他融合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主张“禅净不二”,认为“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修行者当以戒律为基础,通过禅观洞察心性,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归宿,最终实现“自利利他、觉行圆满”,法师特别强调“心净则国土净”,认为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密不可分,倡导佛教徒应积极入世,参与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以“菩萨行”践行“人间佛教”理念。
思想维度 | 核心观点 | 实践方法 |
---|---|---|
心性论 |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本具佛性,迷悟只在转念间 | 参究“念佛是谁”话头,观照自心,破除我执法执 |
修行观 | “道在平常,不假造作”,禅修应融入日常生活,于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照 | 农禅并重,将劳作与坐禅结合,培养“平常心”,于事炼心 |
解脱论 | “烦恼即菩提”,苦难是修行的资粮,逆境中更应精进用功 | 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面对困境,转烦恼为菩提 |
菩萨行 |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将个人解脱与利他事业相结合 | 积极参与慈善、教育,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服务社会 |
雪峰道实法师的教化风格朴实无华,不尚玄谈,注重实效,他常说:“佛法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落实在生活中的智慧。”其一生践行“知行合一”,以自身的修证与德行感化众生,为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精神力量,雪峰山广福寺仍保留着法师当年的修行遗迹,其“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法脉, continues to inspire 无数佛子追求真理、服务社会。
相关问答FAQs
Q1:雪峰道实法师的“禅净不二”思想对现代修行者有何启示?
A1:雪峰道实法师的“禅净不二”思想打破了禅宗与净土宗的界限,为现代修行者提供了更为圆融的修行路径,其启示在于:禅宗的“直指人心”帮助修行者破除对外在形式的执着,回归心性本源;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则以简易的法门,使根基各异的众生都能契入修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禅净不二”倡导“在生活中修行”,即在保持觉照(禅)的同时,以念佛为 anchors,使修行不离日常,既能应对世俗挑战,又能滋养法身慧命,实现“工作修行两不误”的理想状态。
Q2:雪峰道实法师提倡的“农禅并重”对当代佛教道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A2:“农禅并重”是雪峰道实法师弘法的重要特色,其核心是通过“自食其力”的劳作培养修行者的平等心、感恩心与专注力,避免佛教成为“寄生性”宗教,对当代佛教道场而言,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场可通过种植、手工艺等农禅实践,实现部分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保持道场的独立性;劳作过程本身就是修行,有助于培养修行者的“无我”精神,减少分别心与贪著;“农禅并重”能促进道场与社区的融合,通过开放农禅体验活动,让信众在参与中感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家风,增强对佛教的认同与归属感,从而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