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其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传与修行实践,对佛教界及广大信众产生了深远影响,1915年,法师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信佛家庭,俗姓刘,年少时因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1931年,他在北京怀柔药王山剃度出家,法名“觉醒”,后因梦感观世音菩萨加持,改名“梦参”,此后,他先后在北京、内蒙古、西藏等地参学,曾跟随慈舟老法师、倓虚法师等高僧大德研习教义,并赴藏地学习藏传佛教,显密圆融的修学经历为其后来的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梦参法师的弘法生涯跨越近一个世纪,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尤注重对《华严经》《占察善恶业报经》《楞严经》等经典的讲解,以深入浅出、契理契机的方式阐释佛法深义,使无数信众受益,在五台山弘法期间,他致力于恢复佛教教育,创办普寿寺佛学院、五台山尼众律学院,培养了大量僧才,为佛教事业的传承注入了活力,法师强调“以戒为根本,以净为归宿”,主张修行需从持戒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菩提心,其教言朴实无华,却直指人心,引导众生在烦恼中寻求觉悟,在迷茫中坚定信念。
作为一位贯通显密的修行者,梦参法师的思想融合了汉传佛教的禅净特色与藏传佛教的次第修持,他常告诫弟子:“佛法不是学问,是生活的指南。”在讲经说法中,他注重将佛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针对当代人的焦虑、迷茫等问题,以因果、无常、慈悲等理念为切入点,引导众生树立正知正见,法师一生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即便晚年仍坚持讲经,未曾间断,他常说:“只要众生需要,我就会一直讲下去。”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情怀,成为佛教界的精神标杆。
2017年5月29日,梦参法师在五台山普寿寺安详示寂,享年103岁,法师圆寂前数日,仍以微弱体力为弟子开示《占察经》,直至最后一刻仍不忘叮嘱大众“精进修行、护持正法”,其圆寂的消息传来,四众弟子悲欣交集,感怀其一生奉献佛教、教化众生的功德,在追思法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众齐聚五台山,以诵经、供佛等方式缅怀法师,祈愿其乘愿再来,普度众生,梦参法师的示寂,不仅是佛教界的重大损失,更让无数人深刻体会到“生灭如幻,法身常住”的佛法真谛——肉身虽逝,但其弘法利生的精神与教诲,将永远滋养着后学之人的修行之路。
为更清晰展现梦参法师的弘法轨迹,以下为其重要弘法历程简表:
时间阶段 | 主要弘法活动与贡献 |
---|---|
1931-1940年代 | 于北京、内蒙古等地参学,亲近慈舟、倓虚等法师,系统学习汉传佛教教义。 |
1950-1970年代 | 因历史原因被迫中断弘法,但仍坚持私下修行,研读经典,保持对佛法的坚定信念。 |
1980年代起 | 重返弘法舞台,先后在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吉林长春般若寺、五台山等地讲经,广受信众欢迎。 |
1996年 | 创办五台山普寿寺佛学院、五台山尼众律学院,培养僧才,推动佛教教育发展。 |
2000-2017年 | 持续在全国各地讲经,重点阐释《华严经》《占察经》等,著作结集出版,影响深远。 |
梦参法师的一生,是“悲智双运、解行并重”的真实写照,他以“教观双美”为宗旨,既重视教理的阐释,也强调实修的实证;以“利乐有情”为己任,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不忘弘法初心,他的圆寂,让后学之人更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永生”,不在肉身的常住,而在法脉的延续与众生心中的觉悟,正如法师常言:“佛法如灯,能破黑暗;若能点亮心灯,则处处是光明。”其留下的宝贵教法,将继续指引着无数修行者在菩提之路上勇往直前。
相关问答FAQs
Q1:梦参法师的弘法理念对现代佛教界有何启示?
A:梦参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在于“契理契机”——既要契合佛法真理,又要适应现代众生的根机,他强调“佛法生活化”,将深奥的教义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引导信众在工作、家庭中践行慈悲与正念;他注重佛教教育,通过培养僧才、创办学院,为佛教传承储备力量,这对现代佛教界的启示在于:弘法需与时俱进,既要坚守经典根本,又要贴近时代需求,以教育为基石,以实践为归宿,让佛法真正成为改善生命、净化社会的良方。
Q2:在家居士如何学习梦参法师的修行方法?
A:梦参法师为在家居士修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持戒”为基础,遵守五戒十善,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身心;修习“观心”,通过觉察起心动念,培养正念,如法师提倡的“念念观照,念念回归自性”;学习经典,可从《占察善恶业报经》《阿弥陀经》等入门,结合法师的讲义深入理解;践行“菩提心”,将个人修行与利益众生相结合,从身边小事做起,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法师常说:“修行不难,难在坚持。”在家居士只需在生活中点滴践行,即可逐步契入佛法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