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菩萨戒重受,为何需行?有何深意与关键?

菩萨戒是大乘佛教修行者实践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重要依止,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戒律基石,受持菩萨戒不仅是身份的确认,更是对“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承诺,无始以来众生烦恼习气深厚,即便受戒后,因无明所覆、正念不坚固,仍可能出现违犯戒律的情况。“菩萨戒重受”便成为恢复戒体清净、巩固道心的重要法门,重受并非简单的重复形式,而是通过至诚忏悔、重新发愿,让戒律在心中扎根更深,成为修行路上真正的护持。

菩萨戒重受

菩萨戒重受的因缘与必要性

菩萨戒的核心是菩提心,戒体的清净与否取决于菩提心的强弱,当修行者因烦恼现行而破戒,或因忘失正念、无知造业时,戒体便会蒙垢,轻则导致修行退转,重则障碍菩提道业,重受菩萨戒的必要性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清净戒体:通过忏悔清净业障,恢复戒体的无漏功德,使“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重新圆满;其二,坚固道心:重受戒时需重新发菩提心,能激发对众生的慈悲、对佛法的信心,让退转的道心重新振作;其三,摄护修行:清净的戒体是禅定与智慧的基础,如《瑜伽师地论》所言“戒为无上菩提本”,重受戒能减少修行违缘,为成就道业提供保障。

并非所有破戒都必须重受,需根据破戒的因缘与程度判断,若为无心之失(如忘失正念、误犯轻戒),可通过至诚忏悔、念诵戒本等方式恢复;若为故意破根本重戒(如《梵网经》中杀盗淫妄、谤三宝等十重戒),则必须如法忏悔后重受,否则戒体完全失坏,无法再行菩萨道。

菩萨戒重受的条件与准备

重受菩萨戒并非随意可行,需满足内在与外在的条件,确保重受的如法性与有效性。

内在条件:至诚忏悔与菩提心重发

  1. 深生惭愧,至诚忏悔:忏悔是重受戒的前提。《梵网经》强调“若佛子,欲受菩萨戒时,应生大惭愧,发露先罪”,需以四力忏悔(追悔力、依止力、对治力、遮止力):追悔过去破戒之罪,依止佛菩萨、善知识为对治,通过诵经、持咒、礼拜等对治方法,发誓未来不再造恶,忏悔需至心诚恳,非为形式,而是通过“发露—除罪—防护”的过程,让心恢复清净。
  2. 重发菩提心:菩萨戒的根本是菩提心,重受戒时需重新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道”的大心,可结合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思维:若菩提心退失,重受戒只是形式,唯有心念坚固,戒体才能真正清净。

外在条件:如法依止与仪轨遵循

  1. 依止具德善知识:重受菩萨戒需在具备传授菩萨戒资格的法师前进行,如汉传佛教中依止受过梵网经戒、菩萨戒的法师,藏传佛教中依止宁玛派、格鲁派等具格的上师,善知识能指导忏悔细节、确认戒体清净,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重受不如法。
  2. 熟悉戒本与仪轨:重受前应学习菩萨戒戒相(如《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明确开遮持犯的标准,避免因无知再次破戒,仪轨需包含礼佛、请师、忏悔、发愿、正授、回向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如法如律。

以下是重受菩萨戒的核心条件与要点归纳:

菩萨戒重受

条件类别 经典依据
内在条件 至诚忏悔(四力忏悔) 《梵网经》“发露先罪”、《普贤行愿品“忏悔业障”
重发菩提心(四弘誓愿) 《大智度论》“菩萨初发心时,即摄一切善法”
外在条件 依止具德善知识 《瑜伽师地论》“从彼闻已,如说修行”
遵守清净仪轨 《梵网经菩萨戒本》“受戒方法”

菩萨戒重受的仪轨与流程

重受菩萨戒的仪轨因宗派略有差异,但核心环节一致,以下以汉传佛教常见流程为例:

  1. 礼佛忏悔:先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至诚发露过去破戒之罪,念“南无忏悔顶礼佛,我昔所造诸恶业……”等忏悔文,通过礼拜、绕佛等方式消除业障。
  2. 请师授戒:向具德法师顶礼,说明重受因缘(如“弟子某甲,因过去破戒,今至诚忏悔,求重受菩萨戒”),法师应慈悲开示,确认忏悔清净后,同意传授。
  3. 正受戒体:法师宣说菩萨戒相(如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受戒者至心倾听,随文观想,于“能持、能护”处发愿纳受,法师以“汝今已受菩萨戒,当依此戒修行”等语印证,受戒者默念“我持”或“我受”,得清净戒体。
  4. 重发誓愿:受戒后,再次发四弘誓愿、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将重受戒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藏传佛教重受菩萨戒时,常结合“金刚萨埵百字明”忏悔,或在上师引导下观想菩提心本性清净,强调“心清净则戒体清净”,但核心仍是忏悔与发心。

菩萨戒重受的意义与注意事项

重受菩萨戒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戒体,更在于通过这一过程深化对菩萨道的理解,其一,它是“从凡至圣”的增上缘:每次重受都是对菩提心的重新确认,让“上求下化”的愿力更加强大;其二,它是“烦恼对治”的修行法:面对破戒的惭愧与忏悔,能让人更深刻认识烦恼的过患,从而精进断恶;其三,它是“摄受众生”的方便:清净的戒行能令众生生信,如《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菩萨以清净戒度化众生,能感得众生恭敬护持。

需注意,重受菩萨戒并非“形式主义”,若忏悔不彻底、发心不真诚,即使多次重受,戒体仍难清净,重受后更需“护戒如眼”,通过持戒、禅定、慧学三学增上,避免再次破戒,如《优婆塞戒经》说“受戒已,当护戒,护戒者,能生一切善法”,唯有将戒律融入日常行住坐卧,才能真正实现“菩萨戒”的修行意义。

菩萨戒重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菩萨戒破戒后,是否必须重受?有没有其他补救方式?
答:并非所有破戒都必须重受,若破的是轻戒(如小妄语、不恭敬等),可通过至诚忏悔(如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拜占察忏)、对众生忏悔(如对方嗔恨则安抚,对方不知则默忏)、念戒本等方式恢复戒体;若破的是根本重戒(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则必须依止善知识,如法忏悔(如《梵网经》中“向八十十师忏悔”或对大众忏悔)后,重新受戒,否则戒体完全失坏,无法再行菩萨道。

问题2:重受菩萨戒需要多次吗?有没有次数限制?
答:菩萨戒重受没有次数限制,关键在于是否“至诚忏悔、菩提心坚固”,若修行者因烦恼屡次破戒,每次破戒后都能如法忏悔、重新发起利他菩提心,多次重受不仅不妨碍修行,反而能通过反复忏悔与发愿,让戒体越来越清净,道心越来越坚固,如《大智度论》说“菩萨虽破戒,能至心忏悔,如金刚坏,还能复成”,只要忏悔清净、发心真切,重受的次数越多,越能体现对菩萨道的珍视与坚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