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茗山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弘法利生的热忱以及对佛教教育与社会慈善的卓越贡献,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钱,名荣,191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1930年,年仅16岁的他于盐城永兴寺礼开慧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大鑫”,后因仰慕宋代高僧茗山法师的德行,遂改法名为“茗山”。
茗山法师的修行之路严谨而精进,出家后,他先后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等律法严苛的道场参学,依止过来果、静权等高僧大德,深入经藏,精研戒定慧三学,1937年,他考入位于武昌的佛学院,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佛教哲学,兼及儒家经典与西方哲学,奠定了深厚的佛学理论基础,在校期间,他勤勉好学,善于思考,常以“学贵于疑,疑而后悟,悟而后通”自勉,展现出卓越的佛学天赋,抗日战争爆发后,佛学院停办,法师返回苏北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弘法,以讲经说法、组织共修等方式护持道场,接引信众,其慈悲与智慧深得四众弟子敬重。
新中国成立后,茗山法师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倡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强调“人间佛教”思想,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认为佛教徒应在修行中践行慈悲济世的精神,服务社会、利益人群,1953年,他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此后长期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工作,为恢复佛教活动场所、培养佛教人才、推动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任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等职,在任期间,他不仅修复了定慧寺、栖霞寺等千年古刹,更创办了焦山佛学院,亲自担任院长,讲授《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佛教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当代佛教界的栋梁。
茗山法师的佛学思想以“教观双美、解行并重”为核心,他精通经律论三藏,尤擅长《楞严经》《华严经》的讲解,其讲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能契理契机,又能结合现实人生,让听众在佛法智慧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人生的指引,他常说:“佛法不是消极避世的学问,而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指南。”他不仅注重信众的信仰建设,更强调将佛法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倡导“做人做事守规矩,修行修心养道德”,鼓励信众在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在社会生活中慈悲待人。
作为盐城走出的高僧,茗山法师始终心系故乡,他多次回到盐城,视察盐城永宁寺、陆公祠等佛教场所和文化遗址,为盐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他支持盐城佛教协会的各项工作,推动当地佛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如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救灾助学等,以实际行动践行“慈悲济世”的佛教精神,盐城人民也以他为荣,称他为“盐城佛门的一张名片”,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信众和家乡子弟。
法师一生著述颇丰,著有《茗山法师讲经集》《茗山法师文集》《楞严经讲义》等,其文字朴实无华,义理深邃,成为佛学研究和修行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2001年6月1日,茗山法师在镇江焦山定慧寺安详示寂,世寿87岁,僧腊68载,圆寂后,四众弟子为纪念他的功德,在焦山建“茗山法师纪念塔”,其舍利分供于盐城永宁寺等道场,供后人瞻礼。
茗山法师的一生,是弘法利生的一生,是慈悲济世的一生,他以“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为己任,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佛法的道路上勇猛精进,利益众生。
茗山法师主要弘法与教育实践表
时间 | 地点 | 主要活动内容 |
---|---|---|
1930年 | 盐城永兴寺 | 礼开慧和尚出家,法名大鑫,后改茗山 |
1937年 | 武昌佛学院 | 系统学习佛学及文化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
1950-1960年代 | 苏北地区 | 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弘法,组织共修,接引信众 |
1980年代 | 镇江焦山定慧寺 | 修复寺院,创办焦山佛学院,讲授经典,培养佛教人才 |
1980-2001年 | 全国多地 | 参与中国佛教协会领导工作,倡导人间佛教,推动佛教与社会相适应 |
相关问答FAQs
问:茗山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有哪些核心内涵?
答:茗山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核心在于“契理契机”,即契合佛法真理,适应时代需求,他强调“佛法在世间”,主张佛教徒不应脱离社会,而应将修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具体包括:一是“做人即是修行”,倡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守持道德、慈悲待人;二是“服务即是奉献”,鼓励信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扶贫济困、利益人群;三是“智慧即是解脱”,通过学习佛法智慧,化解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他认为,人间佛教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间净土”,即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问:茗山法师对盐城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贡献?
答:茗山法师作为盐城籍高僧,对故乡佛教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著,他以自身的影响力推动盐城佛教场所的恢复与建设,如指导盐城永宁寺的修复与开放,使其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他支持盐城佛教人才的培养,通过讲经说法、举办佛学讲座等方式,提升当地信众的佛学素养,鼓励青年僧人赴佛学院深造;他还倡导将佛教文化盐城地方文化相结合,推动盐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支持佛教书画展、佛学研讨会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佛教文化,促进盐城文化事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