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慈悲济世,其发愿文凝聚了其对佛教核心教义的深刻体悟与对众生的深切关怀,发愿文不仅是修行者自我警策的箴言,更是引导大众践行菩提心、利益众生的精神指南,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对众生的无限悲悯,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切期许。
学诚法师的发愿文以“菩提心”为根本,以“利他”为核心,强调修行者需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文中开篇即立下宏愿:“愿我生生世世,得遇明师,闻正法,修正行,远离邪见,安住菩提。”这体现了对佛法传承的重视——修行需以正知正见为前提,若偏离正法,纵然精进亦可能误入歧途,法师特别强调“远离邪见”,在信息纷杂的当代,众生易被外道邪说迷惑,唯有坚守佛陀教法的核心,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才能在修行之路上不迷失方向。
在自利与利他的关系上,法师发愿文指出:“自利利他,非二非一,如鸟双翼,缺一不可。”修行者需先通过持戒、禅定、智慧等法门净化自身,成就“自利”的基础,进而以“利他”为实践路径,二者相辅相成,法师倡导“人间佛教”,主张佛法应融入日常生活,在家庭、职场、社会中践行慈悲与智慧,面对他人误解时,以“忍辱”对治嗔心;面对众生苦难时,以“布施”缓解其困顿;面对烦恼时,以“智慧”观照自心,这种将佛法落实践行的理念,打破了“佛教脱离现实”的刻板印象,让修行成为改善生命、温暖他人的实际力量。
法师发愿文还特别强调“精进”与“恒心”,修行非一蹴而就,需“如钻木取火,不舍昼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是个人修行还是弘法利生,都可能遇到障碍与困难,唯有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方能成就道业,法师曾言:“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将弘法利生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种担当精神正是发愿文“精进”内涵的生动体现,他一生创办佛学院、慈善机构、文化平台,培养僧才、救助贫困、传播正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发愿中的承诺。
为更清晰理解发愿文的核心维度,可梳理如下:
发愿核心维度 | 具体内涵 | 实践方向 |
---|---|---|
正信正见 | 坚守佛法根本,远离邪见颠倒 | 亲近善知识,学习经论,辨别是非 |
慈悲利他 | 以众生苦为己苦,主动行善 |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融入社会服务 |
精进恒持 | 不懈怠、不退转,面对困难勇猛前行 | 制定修行计划,在逆境中锻炼心性 |
人间践行 | 佛法生活化,在生活中修行 | 以戒定慧处理工作、家庭关系,做有温度的佛教徒 |
发愿文的当代意义,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坐标,在物质丰富而精神焦虑的今天,法师以“菩提心”为核心的发愿,引导人们超越个体的小我,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以“慈悲”化解对立,以“智慧”观照烦恼,以“精进”创造价值,法师曾言:“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发愿文正是通过净化个体心灵,进而推动社会和谐,体现了佛教“人间净土”的理想追求。
相关问答FAQs:
问:学诚法师发愿文中提到“菩提心”,普通人如何理解并践行菩提心?
答:菩提心是“觉悟之心”,包含“上求佛道”的出离心与“下化众生”的慈悲心,对普通人而言,践行菩提心可从“身边事”做起:在家庭中,以耐心关爱家人,践行“爱语”;在工作中,以诚信对待同事,利益他人;在社会中,力所能及参与公益,帮助弱势群体,核心是“将心比心”,从“自我中心”转向“众生关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愿为众生承担苦难”的心量,这正是菩提心的朴素实践。
问:发愿文强调“精进修行”,但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普通人如何平衡修行与工作生活?
答:法师倡导的“修行”并非脱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修行”,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时间管理”,每天固定10-15分钟静心观呼吸、读诵经典,培养定力;二是“心态调整”,将工作中的挑战视为修“忍辱”、修“专注”的道场,将人际互动视为修“慈悲”、修“智慧”的契机;三是“目标简化”,不求一步登天,先从“断一件恶习”(如发脾气、说妄语)或“行一件善事”(如帮助邻居、节约资源)开始,循序渐进,让修行成为生活的滋养而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