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大安法师为何提倡绕佛?绕佛的真实意义与功德何在?

绕佛是净土宗修行中一种重要的行持方式,通过身体的右绕礼拜与佛号相配合,达到摄心净念、培福消业的效果,大安法师作为净宗大德,对绕佛的开示深刻而契机,强调绕佛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心性的修行,需以信愿为导,以念佛为宗,方能契入法益。

大安法师 绕佛

绕佛的教义源于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教诲,以及《华严经》“绕塔行愿”的启示,大安法师指出,绕佛的本质是“以事显理,借事修心”,通过身体的右绕(象征顺随佛的正觉),配合口称佛号、心缘境念,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经典中记载,绕佛一匝可消除无量业障,如《药师经》言“绕塔礼拜,所得功德,我今说之,人天有福,不堕恶道”,而绕佛作为绕塔的延伸,其功德更与念佛的深浅相应。

大安法师强调,绕佛的核心在于“摄心”,现代人内心散乱,通过绕佛的动态修行,可逐步收摄攀缘心,他比喻:“心如猿猴,意如野马,绕佛时以佛号系念,犹如以绳缚猿,久而久之,妄念自息。”绕佛时需保持恭敬心,步伐徐缓,目视前方一米许(或观想佛相),不左顾右盼,不急不躁,将注意力完全安住于佛号,若杂念纷飞,不须排斥,只管将心念拉回佛号,所谓“念起不随,觉之即无”,这正是大安法师常说的“随觉照,不随妄转”。

绕佛的意义不仅在于消业培福,更在于与净土法门的“信深愿切”相应,大安法师开示:“绕佛时当发愿:‘愿以此功德,求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回度一切众。’”绕佛的每一圈、每一步,都成为往生资粮的积累,绕佛能对治“身懒心散”的毛病,通过身体的轻安带动心性的宁静,所谓“身动则心随,心静则境转”,长期坚持,可培养定力,为“一心不乱”打下基础。

大安法师 绕佛

关于绕佛的具体行持,大安法师给出了细致指导,可概括为下表:

项目
方向 右绕(顺时针),象征随顺佛的正觉,破除逆生死流的烦恼障。
速度 徐缓适中,以不喘气、不心烦为度,一般每分钟2-3步,保持均匀呼吸。
心态 专注念佛,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想佛相、光明,不起分别心。
时间 初学者可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至30分钟以上,贵在坚持,不拘时长。
环境选择 选择清净处,如佛堂、寺院空地,避免嘈杂,若在家可于客厅空地右绕。
功德回向 绕佛后至诚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大安法师特别提醒,绕佛切忌执着于形式或感应,若身体不适,可改为静坐念佛;若心生“绕了多少圈是否有功德”的计较,正是“法执”的表现,需以“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态度对待——只管老实念佛,功德自然成就,他比喻:“绕佛如农夫耕地,只管勤耕,不问收成,收成时节自会丰盈。”

绕佛是净土行人“福慧双修”的方便,以动制静,以事入理,正如大安法师所言:“修行不在形式多端,而在心念专一,绕佛时,心念如锚,锚定佛号,纵有风浪,亦不漂泊。”通过绕佛的修行,我们逐步放下对世间的执着,培养对极乐世界的向往,最终实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大安法师 绕佛

FAQs
问:绕佛时总是走神,杂念很多,怎么办?
答:大安法师开示,杂念多是正常现象,不必焦虑,可采取“随念觉照”的方法:当妄念生起时,不跟随、不批判,只轻轻觉知到“念头来了”,然后立即将心拉回佛号,如同看管小孩,小孩跑开,只需温和地牵回来,不必责打,绕佛时可放缓脚步,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感受身体的移动,配合呼吸(如吸念“南无”,呼念“阿弥陀佛”),以身体的觉帮助心念的专注,长期坚持,散乱心会逐渐调伏。

问:绕佛的时间越长越好吗?是否需要固定时长?
答:大安法师强调,绕佛贵在“用心”而非“时长”,若时间过长导致身心疲惫,反而容易生起厌离心,不如“少而精”,初学者可固定每日15-30分钟,选择精力较好的时段(如清晨),形成习惯,关键在于“念兹在兹”,哪怕绕5分钟,若能保持专注,功德亦不可思议,若某日事务繁忙,缩短时间亦可,但不可中断,所谓“日日功不辍,滴水穿石”,固定时长有助于培养定力,但不必执着,以“欢喜心”修持,方能持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