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东林寺菩萨戒法会,此戒有何功德?如何受持得法益?

东林寺作为中国净土宗祖庭,位于江西九江庐山山麓,自东晋慧远大师开创白莲社以来,便以“弘阐净土,普度众生”为己任,每年春秋两季,东林寺都会隆重举行菩萨戒法会,这是汉传佛教重要的传戒活动之一,旨在为信众传授菩萨戒,培养大乘菩提心,引导修行者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践行菩萨行,菩萨戒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戒律,不同于声闻戒的“止恶”,更强调“行善”与“利他”,其戒体为“无作戒”,通过羯磨仪式得受,成为修行者菩提心的载体,故而东林寺的菩萨戒法会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连接信仰与修行、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承载着净化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意义。

东林寺菩萨戒法会

菩萨戒的内涵与精神,根植于大乘佛教“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悲愿。《梵网经》所言“孝名为戒”,将戒律与儒家孝道相融,凸显菩萨戒“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特性——菩萨戒并非远离尘世的苦行,而是在家庭、社会、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东林寺传授的菩萨戒,以《梵网经菩萨戒本》为依据,包含十重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为根本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悭惜加毁、不嗔心不受悔、不谤三宝”,若犯十重戒则失戒体,需重新受戒;四十八轻戒则为细节规范,涵盖日常言行、动机发心,如“不蓄杀生具、不贩卖众生、不养蚕等”,旨在引导修行者在细微处护持菩提心,值得注意的是,菩萨戒的核心是“心戒”,即使外在行为未犯,若起“嗔心”、“悭心”等烦恼,已犯戒体,故东林寺在法会中特别强调“以菩提心为戒体”,要求受戒者以“度众生”为出发点,将戒律转化为自觉行动。

东林寺菩萨戒法会的仪轨严谨,遵循古制,通常分为三日进行,每一步骤都蕴含深远的宗教意义,为清晰呈现,现将主要流程与内容说明如下:

东林寺菩萨戒法会

时间 环节 内容与意义
第一天 净坛洒净 戒坛洒净,诵《楞严咒》《大悲咒》,请护法神护持坛场,象征清除坛城内外障碍,令法界清净,为受戒者创造无染的修行环境。
礼请三师 礼请戒和尚(传戒主师)、教授师(教授戒相)、羯磨师(如法羯磨),三师缺一不可,代表传承如法、戒体清净。
开示戒相 戒和尚或大法师开示菩萨戒的精神与持戒的重要性,结合《梵网经》阐释“孝戒”“慈悲戒”的内涵,引导受戒者发菩提心。
第二天 授戒羯磨 核心环节,通过“问遮”“问净”“正授”三番羯磨:先询问受戒者是否犯“遮罪”(如五逆罪、破见等根本障碍),再确认内心清净,最后由三师如法诵戒文,受戒者至心信受,得“无作戒体”。
诵戒仪式 全体受戒者诵《梵网经菩萨戒本》,教授师逐条讲解戒相,结合公案与日常事例说明持戒细节,如“不妄语”不仅指不撒谎,更需说爱语、实语、柔软语。
第三天 回向功德 受戒者将持戒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祈愿“众生得戒,菩提增长”;同时举行结界仪式,保持戒坛圣境,象征“心界清净,法界圆融”。
颁发戒牒 为受戒者颁发戒牒(证明戒体的文书),并举行“礼谢三师”仪式,体现师承有序、法脉相续。

法会的现代意义,在于将古老的戒律精神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在物质丰裕而精神焦虑的今天,菩萨戒的“利他”思想为个体提供了超越自我的生命方向——持戒并非束缚,而是通过“断恶修善”破除烦恼,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安宁,东林寺在法会中特别强调“念佛与持戒双修”,以净土法门为归宿,将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使修行者在“自力”与“他力”中平衡精进,对社会而言,菩萨戒倡导的“不杀生”(尊重生命)、“不偷盗”(规范财富)、“不妄语”(诚信沟通)等戒相,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和谐、友善、诚信等价值观高度契合,为构建文明社会提供了伦理滋养,许多参与法会的信众反映,受戒后不仅个人心态更平和,家庭关系、职场人际关系也因“慈悲待人”而改善,这正是菩萨戒“从心出发,化及世间”的生动体现。

相关问答FAQs

Q1:菩萨戒与声闻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菩萨戒与声闻戒同为大乘戒律,但核心精神与适用对象不同,从目标看,声闻戒以“解脱生死”为目的,侧重“自利”,戒相严格(如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要求出家众完全远离世俗生活;菩萨戒以“度化众生”为目的,侧重“利他”,戒相灵活(十重四十八轻戒),允许在家、出家众共同受持,强调“即世间而出世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菩萨行,从戒体看,声闻戒以“别解脱戒”为体,侧重“止恶”;菩萨戒以“菩提心”为体,强调“行善”,即使外在未犯,若发心不正(如起嗔心),已犯戒体,菩萨戒更适合现代人“在尘出尘”的修行需求。

东林寺菩萨戒法会

Q2:受菩萨戒后若不慎犯戒,该如何忏悔?
A:菩萨戒的核心是“心戒”,犯戒后需以“四力忏悔”净化身心:一者“依止力”,深信三宝功德,至心皈依;二者“破恶力”,生大惭愧,痛恨自己的过失;三者“恢复力”,如法发誓,未来永不再犯;四者“对治力”,通过诵经(如《梵网经》《普贤行愿品》)、持咒(如《百字咒》)、布施、礼佛等方式消除罪业,若犯十重戒,需重新受戒;若犯轻戒,真诚忏悔后戒体仍可恢复,东林寺在法会后常组织“忏悔共修”,引导信众以“慈悲心”代替“罪恶心”,将忏悔转化为修行动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