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山水间,有一座承载千年文脉与当代禅意的修行道场——心继大和尚寺庙,这座寺庙不仅是佛教信仰的物质载体,更是心继大和尚“以心印心、继往圣绝学”精神理念的具象化呈现,自创建以来,寺庙始终秉持“人间佛教”思想,将修行与济世相结合,成为无数信众的心灵归宿与社会公益的重要力量。
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静安禅院”,历经宋元明清的兴衰,至近代因战乱倾颓,改革开放后,心继大和尚受四众弟子礼请,肩负复兴古刹之责,他带领僧俗二众,历时十余年,募资修葺,不仅恢复古建风貌,更注入新时代的弘法理念,使古刹重焕生机,寺庙已成为集修行、教育、文化、慈善于一体的现代化佛教圣地,其建筑布局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明清时期的精致细腻,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与哲学智慧。
寺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为核心,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两侧辅以钟楼、鼓楼、禅堂、斋堂、客堂等配殿,形成“伽蓝七堂”的典型格局,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采用整株金丝楠木雕制,高9.9米,庄严肃穆,佛像背后的“海岛观音”群雕,以紫铜铸就,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藏经楼则收藏着《乾隆大藏经》《碛砂藏》等珍贵典籍万余册,其中不乏宋元刻本,堪称佛教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寺庙建筑的功能与特色,以下表格列举了主要建筑及其核心信息:
建筑名称 | 功能 | 特色 |
---|---|---|
山门 | 寺庙入口,象征解脱之门 | 青石雕花牌坊,额书“心继禅寺”,两侧石狮明代原物,历经风雨仍威严肃穆 |
天王殿 | 供奉护法四天王 | 殿内彩绘壁画《五十三参》,展现善财童子参学故事,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
大雄宝殿 | 核心殿堂,供奉释迦牟尼佛 | 高23米,重檐歇山顶,内供丈六金身佛像,两侧十八罗汉像,均为樟木雕制 |
藏经楼 | 存储佛教典籍 | 藏有《乾隆大藏经》《碛砂藏》等珍贵典籍万余册,设数字化阅览区供研究 |
禅堂 | 僧众坐禅修行之所 | 可容纳200人禅修,地暖设施完善,冬暖夏凉,环境寂静,助修行者安心办道 |
斋堂 | 僧众及信众用餐处 | 提供“过堂”体验,践行“食存五观”,食材均来自寺庙有机农场,健康素食 |
寺庙的修行体系以“禅净双修”为根本,心继大和尚常开示:“禅是生活的智慧,净是心灵的归宿。”日常早晚课诵、过堂、出坡等行住坐卧皆修行,每周六下午开设“佛法与人生”讲座,将深奥教义与现代生活结合,针对不同需求,寺庙定期举办七日禅修营、短期出家体验班、居士佛学班,至今已培养学员逾万人,寺内设有佛学院,开设中观、唯识、戒律等课程,旨在培养弘法人才,续佛慧命。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寺庙每年举办“浴佛节”“水陆法会”“中秋赏月诵经”等传统法会,吸引海内外信众参与,心继大和尚倡导“以艺弘法”,组建佛教乐团,用梵呗、禅乐传递佛法智慧;开设书法班、绘画班,邀请艺术家创作佛教题材作品,让艺术成为信仰的媒介,近年来,寺庙还与多所高校合作,举办“佛教文化研讨会”,推动学术研究与民间信仰的良性互动。
践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念,寺庙成立“心继慈善基金”,累计投入资金超千万元,开展“安老计划”“助学工程”“救灾扶贫”等项目:资助山区贫困学生500余名,援建希望学校3所;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食宿及医疗护理;疫情期间组织僧众及居士捐赠物资价值数百万元,寺庙响应“双碳”目标,推行“绿色寺院”建设,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垃圾分类等举措,成为当地环保示范点。
心继大和尚寺庙,不仅是一座建筑群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连接着古老的传统与鲜活的当下,融合了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关怀,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信仰,每一堂一课都传递着智慧,每一次善举都诠释着慈悲,正如心继大和尚所言:“寺庙是道场,更是学堂;是修行地,更是服务站。”这座寺庙将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心灵安顿、社会和谐贡献光热。
FAQs
-
问:普通人可以如何参与心继大和尚寺庙的修行体验活动?
答:寺庙面向社会开放多种修行体验活动,如每周六的“佛法与人生”讲座(无需预约,可直接前往参加);每月举办一期短期禅修营(需提前3-5天在寺庙官网或公众号报名,提交基本信息并缴纳食宿费);寒暑假设有“青少年国学夏令营”,结合禅修、书法、茶艺等课程(面向6-18岁青少年,名额有限,额满即止),每月第三个周日为“义工开放日”,信众可报名参与寺院日常维护、法会筹备等志愿服务,在劳动中体会“培福修慧”的意义。 -
问:心继大和尚寺庙的慈善项目如何申请或参与?
答:寺庙的慈善项目主要通过“心继慈善基金”运作,申请需符合相应条件:“安老计划”面向6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人,申请人需携带身份证、户籍证明、无子女赡养证明到寺内慈善办公室登记,经审核后安排入住;“助学工程”资助对象为品学兼优的贫困中小学生,需由学校出具贫困证明,学生本人提交申请表,基金会定期入户走访确认,参与方面,信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捐赠,或直接到寺内捐赠点捐款捐物(物资需全新,以衣物、图书、学习用品为主),也可关注基金会官网发布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参与支教、探访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