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何为禅宗大意的根本?正果法师如何阐释其精髓?

正果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是当代禅宗弘扬的重要代表,他常说:“禅不是玄妙的道理,而是生活的智慧。”其禅宗思想以“明心见性”为核心,强调回归本心、在生活中修行,既传承禅宗“教外别传”的宗风,又结合现代人的根机,为大众指出了一条平实而契机的修行道路,以下从禅宗宗旨、核心法门、修行实践及现代意义等方面,结合正果法师的开示,阐述禅宗大意。

正果法师 禅宗大意

禅宗的起源与宗旨,可追溯至印度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佛陀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将正法眼藏付嘱迦叶,此为禅宗“教外别传”的源头,达摩祖师南朝梁时东土传法,以“二入四行”法门(理入、行入)奠定禅宗基石,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众生本具的佛性,正果法师指出,禅宗的本质是“明心见性”,即通过修行觉悟自心本有的佛性,所谓“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禅宗的宗旨并非追求玄远的目标,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将修行落实在当下的一念心性中,超越一切名相与分别。

禅宗的核心法门,在于“参究”与“观照”,正果法师常强调,禅宗的修行不是枯坐禅定,而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打破妄想执着,显露本心。“参话头”与“默照禅”是禅宗两大主流法门,二者虽有侧重,但皆以“明心见性”为目标,为更清晰理解二者的异同,可参考下表:

法门类别 参话头 默照禅
修行目标 破除妄念,疑情参究,疑情起时即是悟机 止息分别心,默然观照,照见五蕴皆空
核心方法 提一话头(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绵密参究,不思善不思恶 静坐观照,心念如镜,念起即觉,不随不拒
注意事项 避免分别心,疑情要深,不求解悟 防止枯坐昏沉,需保持觉照,不落无记
正果法师点评 “话头是破妄的利剑,疑情是悟的契机,参到山穷水尽,自然桶底脱脱” “默照不是死寂,是灵明的觉照,如如不动,而遍知一切”

正果法师特别指出,无论何种法门,关键在“心”,他说:“话头是手段,不是目的;默照是方便,不是究竟,若执着话头或默照,反而成障。”禅宗的法门虽多,但“离心无别佛,离佛无别心”,一切修行皆以“心”为归,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行住坐卧皆是禅”。

正果法师 禅宗大意

禅宗的修行实践,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正果法师常以“平常心”诠释禅宗的生活智慧:“所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只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认为,修行不必脱离生活,穿衣吃饭、搬柴运水,皆是修行的道场,工作时专注尽责,是禅定;待人时真诚包容,是慈悲;遇顺境不贪着,遇逆境不抱怨,是智慧,禅宗的“顿悟”,并非一蹴而就的神秘体验,而是“顿悟渐修”的过程——在某一刻识得心性后,仍需在事练中打磨习气,使悟境稳固,正果法师曾举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后起修,就像知道水是热的,仍要持续加温,才能保持沸腾。”这种“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打破了修行与世俗的隔阂,让禅宗成为人人可实践的智慧。

禅宗对现代人的意义,在于对治“心”的烦恼,正果法师认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但人心却更加焦虑、浮躁,根源在于“迷失本心”,禅宗的“放下”,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放下对“我”的执着、对“法”的分别,从而获得内心的自在,他说:“世人求佛,向外驰求,不知佛在自心中,若能返观自照,当下即是。”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压力,可通过参话头“谁在烦恼?”来观照,烦恼自会消散;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起冲突,可用“平常心”待人,矛盾自然化解,禅宗的智慧,正是帮助现代人找回内心的平静,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觉知,活出真实、自在的生命状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正果法师常说“禅是平常心”,如何在繁忙生活中保持这种平常心?
解答:正果法师开示,“平常心”不是“平庸心”,而是不随境转、清净无染的心,在繁忙生活中保持平常心,需做到“三不”:不执着于“我”(放下对成败、得失的计较),不分别于“相”(不因他人评价而动摇),不攀缘于“境”(不被外物所诱惑),工作时全心投入,结果如何随缘接受;与人相处时真诚待人,不刻意讨好;独处时静心观照,不胡思乱想,每日可抽出十分钟静坐,观照呼吸,让心从妄念中回归当下,久而久之,自然能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安定。

正果法师 禅宗大意

问题2:有人说禅宗“不立文字”,是否可以不读佛经?正果法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答:正果法师强调,“不立文字”是禅宗“不执着文字”的方便,而非“废弃文字”,佛经是佛陀觉悟的言教,是引导众生入道的“筏子”,初学者需通过经教理解义理,建立正知见。《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可破除对“有”的执着;《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指导修行方法,但若执着文字,认为“经文即是佛法”,则会陷入“指月之指”的误区——手指指向月亮,若只看手指而不见月亮,便失去了意义,正果法师主张“由文字入,超越文字”,先以经教为引导,在实修中体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禅境,最终达到“不立文字”的自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