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山法师,俗名李明,1965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经典,对佛教文化萌生深厚兴趣,1985年7月,于苏州寒山寺依止茗山长老剃度出家,法号“仁山”,取自“仁者高山”之意,寓意以高山之德修行,以仁爱之心济世,同年9月,进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学习,系统研习佛法教义及戒律,199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继续深造,于1995年获斯里兰卡佛教大学佛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僧才。
个人基本信息
项目 | |
---|---|
法名 | 仁山 |
俗名 | 李明 |
出生日期 | 1965年3月15日 |
籍贯 | 江苏省苏州市 |
出家日期 | 1985年7月 |
剃度恩师 | 茗山长老(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寒山寺方丈) |
受具足戒师 | 圆拙长老(原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 |
学历 |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本科(1990)、斯里兰卡佛教大学佛学硕士(1995) |
现任职务 | 苏州寒山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佛学院院长 |
修行与弘法经历
仁山法师的修行之路,以“解行并重、悲智双运”为准则,出家初期,于寒山寺担任知客、典座等职,深入丛林实践,体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1990年毕业后,先后赴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等名山参学,亲近明旸、清定等高僧大德,在禅修与教理上均有深进,1995年留学归国后,寒山寺方丈秋爽长老委以重任,先后任监院、首座等职,2005年当选寒山寺方丈,成为这座千年古刹的第五十任住持。
在弘法方面,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让佛法贴近生活、利益众生,2000年起,寒山寺每年举办“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法师亲自主持,将传统祈福与现代公益结合,累计募集善款超亿元,用于助学、扶贫、救灾等公益事业,2010年,法师创办苏州佛学院,担任院长,提出“以戒为师、以学为基、以善为行”的办学方针,至今已培养僧才300余人,遍布全国各大寺院,法师多次应邀赴东南亚、欧美等地弘法,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演讲,以“佛教与现代社会”“禅修与心理健康”为主题,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社会贡献与著作
仁山法师积极投身社会慈善,2015年发起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设立“仁山助学基金”“仁山安老基金”,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名,帮扶孤寡老人2000余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法师带领寒山寺僧众捐赠款物价值1200万元,并组织“线上禅修”活动,为民众提供心灵支持,在文化传承方面,法师主持整理《寒山寺志》《寒山诗集》等古籍,主编《寒山文化研究》期刊,推动寒山文化申遗工作,2019年“寒山寺佛教音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法师著作颇丰,著有《金刚经现代解读》《禅与人生智慧》《仁山法师讲心经》等10余部作品,佛教现代化路径探索》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讲经风格深入浅出,将深奥佛法与现代生活结合,深受信众喜爱,累计听众超千万人次。
相关问答FAQs
Q1:仁山法师的弘法理念是什么?
A1:仁山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他认为佛教不应局限于寺院,而应融入社会,服务众生,法师倡导“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通过讲经说法、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方式,让佛法成为净化人心、促进和谐的良方,他注重契理契机,将传统教义与现代科学、心理学相结合,帮助现代人解决生活压力、心灵困惑,实现“身心安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目标。
Q2:仁山法师在寒山寺的恢复与建设中有哪些重要举措?
A2:仁山法师担任寒山寺方丈以来,致力于古刹的恢复与文化复兴,2006年,他主持启动“寒山寺百年大修缮”工程,历时8年,对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核心建筑进行修复,重现唐代建筑风貌,并新建“寒山寺佛学院教学楼”“国际禅修中心”等设施,完善弘法与修行场所,法师推动寒山寺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恢复“寒山寺与日本佛教友好年”活动,促进中日韩三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使寒山寺成为连接东亚佛教文化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