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一百零几岁法师圆寂

在江南古镇的一座千年古刹中,2025年初春的晨钟格外悠长,105岁的释慧明法师于农历二月初八,本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安详示寂,消息传开,海内外十万余信众自发前来送别,古刹周围的银杏道上,香火绵延三里,诵经声与叹息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不舍,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老人,用百余年的人生诠释了“修行”二字的真谛,他的圆寂,不仅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更让无数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传承的力量。

一百零几岁法师圆寂

百年修行:从懵懂沙弥到一代高僧

1920年,慧明法师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书香世家,俗名陈文远,自幼聪颖,5岁便能背诵《三字经》,7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2岁那年,母亲突发重病离世,父亲的哀恸与乡邻的议论,让年幼的文远第一次对“生死”产生了困惑,他在母亲的灵堂前跪了三天三夜,对着佛像喃喃自语:“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去哪里?”父亲见他心意已决,便在次年送他至当地古刹江心寺,拜住持了尘法师为剃度恩师,法号“慧明”。

在江心寺的十年,是慧明法师打基础的十年,每天凌晨三点,他随大众上早课,诵《法华经》《华严经》,白天学习经文、劳作种菜,晚上挑灯抄写佛经,常常一抄就是通宵,了尘法师要求他“解行并重”,不仅要把经文背得滚瓜烂熟,更要“在事上磨”,寺后的山坡有片荒地,了尘法师让慧明带着几个小沙弥开垦,春种秋收,三年后竟成了寺里的“菜篮子”,慧明后来常对弟子说:“佛法不在经卷里,在锄头下,在汗水中,心不静,念再多的经也是妄念。”

1940年,20岁的慧明受具足戒于杭州灵隐寺,之后赴苏州戒幢律寺深造,跟随圆拙老研习《四分律》,又到扬州高旻寺参访来果禅师,习禅定功夫,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背着行脚云游,从江南到塞北,从五台山到峨眉山,走过无数山川,也见过无数苦难,在陕西终南山,他遇到过一位以乞食为生的苦行僧,那僧人每日只乞一餐,夜宿山洞,却总是面带微笑,慧明问他:“苦吗?”僧人答:“心若安定,何处不自在?”这句话让他顿悟:修行不在环境,在心境。

新中国成立后,慧明法师曾在寺院农场劳动,种过水稻、养过猪,即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也没放下修行,每天凌晨,他会悄悄起身,在猪圈旁打坐一小时,嘴里默念“阿弥陀佛”,农场的老农笑他:“老陈,你跟这猪念啥呢?”他总是憨厚一笑:“念它们早日离苦得乐。”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恢复,慧明法师被推选为江心寺住持,时年已60岁,他开始着手修复破败的寺院,带领僧人清淤、补屋、重塑佛像,还创办了“佛学培训班”,免费收信众学佛,培养了数百名弟子。

弘法利生:以慈悲为舟,渡人渡世

慧明法师的弘法,从不说深奥的教理,总用最朴素的道理讲“佛法在世间”,他常说:“佛法不是迷信,是生活的智慧,孝顺父母是佛法,帮助邻里是佛法,踏实做事也是佛法。”在他的推动下,江心寺不仅成为佛教圣地,更成了社区的“心灵港湾”。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慧明法师得知后,立即将寺里储备的粮食、棉被捐给灾区,还带着弟子日夜赶制救生衣,有弟子劝他:“师父,您年纪大了,别累着了。”他却说:“众生受难,我们出家人不能坐视不管。”那一年,他72岁,在齐腰深的水里走了整整三天,脚被划破了也浑然不觉。

一百零几岁法师圆寂

他对年轻弟子的教导,更是“严”与“慈”并存,寺院规定,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九点熄灯,谁也不能偷懒,若有弟子懈怠,他会罚跪在佛前抄经,但抄完经后,他会亲自端来一碗热汤面,说:“修行如长跑,累了就歇歇,但方向不能偏。”他常讲一个故事:有个小和尚总想“成佛”,却连扫地都心不在焉,老和尚说:“先把地扫干净,扫到灰尘里看不到垃圾,心就静了;心静了,自然知道什么是佛。”这句话,成了江心寺弟子的“座右铭”。

除了在国内弘法,慧明法师还多次赴海外讲经,2005年,他受邀到新加坡弘法,面对上千名信众,他没有讲高深的哲学,而是分享了自己种地的经历:“种地要知时节,春种秋收;做人要知因果,善有善报,你今天对别人好,明天别人就会对你好。”简单的话语,让现场听众热泪盈眶,当地一位华侨说:“师父的话,像一股清泉,把我们心里的浮躁都洗掉了。”

圆寂之际:预知时至,留下最后遗训

2025年春节后,105岁的慧明法师身体大不如前,吃饭越来越少,但精神依旧矍铄,二月初七晚上,他把弟子们都叫到身边,平静地说:“我的时间快到了,明天是佛出家日,是个好日子。”他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寺里的“佛经流通处”要继续免费送经,二是让弟子们“好好修行,别想着师父”。

第二天凌晨四点,慧明法师像往常一样起床,让弟子帮他沐浴更衣,换上崭新的海青,他端坐在禅床上,双手结定印,眼睛微闭,嘴唇轻轻翕动,似在念佛,弟子们围在他身边,诵《阿弥陀经》,当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时,慧明法师的面容突然舒展,嘴角带着一丝微笑,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弟子们上前探查,发现他的体温尚存,面色红润,宛如入定。

按照佛教仪轨,弟子们为法师举行了三天三夜的荼毗仪式,火化的那天,天空出现了罕见的“七彩祥云”,围观的信众纷纷跪拜,从骨灰中,发现了五色舍利百余颗,晶莹剔透,让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慧明法师的舍利被分两部分,一部分供奉在江心寺的舍利塔,一部分分赠给各地寺庙,供信众瞻礼。

永恒的传承:法师精神活在人间

慧明法师圆寂后,他的故事仍在流传,他生前常说:“生命如露,亦如电,但留下的善意,却能照亮别人的路。”江心寺的“慧明佛学班”仍在招生,寺里的菜地里,年轻的僧人们像当年他一样,一边种菜一边念经;寺外的社区里,由他发起的“爱心粥铺”,每天清晨仍为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免费提供热粥。

一百零几岁法师圆寂

有弟子问慧明法师:“师父,您会回来吗?”法师曾答:“只要你们记得我的话,我就在。”他的话语、他的精神,就像那寺里的千年银杏,虽落叶归根,却在新枝上焕发新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慧明法师用百余年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是把心安住当下,用慈悲对待他人,用智慧面对生死,他的圆寂,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永恒的开始——他的生命,已融入无数人的心中,成为照亮前路的一盏明灯。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高僧圆寂常被称为“涅槃”或“示寂”,而非“死亡”?
A:在佛教语境中,“死亡”是凡夫因业力牵引而经历的六道轮回之苦,是无奈的终结;而“涅槃”是修行者断尽烦恼、超越生死的究竟境界,是“无余依涅槃”的圆满解脱。“示寂”则指高僧以“示现”的方式离开人间,其本质是超越生死的自在,目的是让众生明白“生死本是一体,不应执着”,慧明法师预知时至、安详坐化,正是“涅槃”的体现,故称为“圆寂”,意为“功德圆满、寂然涅槃”。

Q2:慧明法师一生强调“农禅并重”,这种修行方式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A:“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传统,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通过劳作修行,将佛法融入日常,对现代人而言,启示有三:一是“脚踏实地”,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工作中保持专注与正念,比如工作时全神贯注,不焦虑、不散乱;二是“知足常乐”,法师一生简朴,种菜、吃饭都随缘,提醒现代人减少欲望,在简单中寻找幸福;三是“慈悲利他”,法师通过劳动自给自足,并将余粮分享他人,说明真正的修行是“自利利他”,在帮助他人中成就自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