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真禅法师自传

真禅法师的自传,如同一盏穿透岁月迷雾的灯,照亮了一位当代高僧从凡夫到觉者的修行之路,1908年,真禅法师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普通农家,俗名黄元清,自幼便显露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沉静特质,童年时,他常随母亲去当地寺庙烧香,佛像前的庄严香火、僧人的诵经声,在他心中种下了最初的佛缘种子,9岁那年,因家境困顿,他被送入江阴悟空寺做“小沙弥”,法名“真禅”,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佛门生涯,在悟空寺,他不仅学习经文,更体会到“慈悲为怀,利乐有情”的佛教本怀,这成为他日后修行的核心准则。

真禅法师自传

青年时期的真禅法师,并未满足于寺院的日常功课,而是怀揣着“求真解惑”的坚定信念,踏上了参学之路,他先后到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等名刹参学,依止过多位高僧大德,其中虚云老和尚的禅法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虚云老和尚“农禅并重”的理念,让他明白修行并非脱离世间,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理,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与佛教界的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僧侣救护伤员、募捐物资,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誓愿付诸实践,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深刻认识到佛教徒肩负的社会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真禅法师积极回应时代号召,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953年,他出任上海玉佛寺监院,协助圆瑛法师处理寺务,1966年,宗教政策受到冲击,他虽身处逆境,却始终坚守信仰,暗中保护寺院文物经典,为玉佛寺的保存默默奉献,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落实,真禅法师于1983年出任玉佛寺方丈,肩负起恢复寺院、弘法利生的重任,他主持重修了大雄宝殿、玉佛楼等建筑,重塑庄严佛像;创办“玉佛寺觉群学院”,培养年轻僧才,为佛教事业注入新鲜血液;设立“慈善功德委员会”,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社会行动,他常说:“佛教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既要保持教义的纯正,又要贴近时代、服务众生。”这句话成为他弘法生涯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位学问僧,真禅法师对佛学造诣深厚,尤其精通《法华经》《华严经》,其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将深奥的教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深受信众欢迎,他先后撰写《佛法的基本精神》《玉佛寺觉星》等著作,系统阐释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理念,强调“人间佛教”的实践路径——即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多次率团出访海外,向世界介绍中国佛教,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理解。

真禅法师自传

真禅法师的一生,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动实践,他不仅是佛法的传承者,更是社会的奉献者,从童年的懵懂沙弥到一代高僧,他始终保持着对信仰的坚定、对众生的慈悲,用行动诠释了“人间佛教”的真谛,1995年,真禅法师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留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遗训,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学。

以下为真禅法师重要生平节点梳理:

时间阶段 重要事件
1908年 出生于江苏江阴,俗名黄元清
1917年 于江阴悟空寺出家,法名真禅
1920年代 参学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依止虚云老和尚
抗战时期 组织僧侣参与抗日救亡活动,救护伤员、募捐物资
1953年 出任上海玉佛寺监院,协助圆瑛法师处理寺务
1983年 出任玉佛寺方丈,主持寺院恢复与重建工作
1980-1990年代 创办觉群学院、设立慈善功德委员会,弘法利生,推动佛教文化交流
1995年 圆寂于上海玉佛寺,享年87岁

相关问答FAQs

真禅法师自传

Q1:真禅法师自传中提到的对他影响最大的师父是谁?对他的修行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A1:真禅法师自传中多次提及虚云老和尚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师父,虚云老和尚的“农禅并重”理念让他认识到修行需融入日常,他曾回忆:“老和尚常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种在劳动中体悟真理的方式,让我明白佛法并非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生活的智慧。”虚云老和尚在逆境中的坚守(如抗战期间坚持弘法)也教会他“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担当精神,这成为他日后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Q2:真禅法师在弘法过程中如何处理佛教与社会的关系?他有哪些具体的实践?
A2:真禅法师主张“佛教要与社会相适应”,认为佛教徒应“爱国爱教,服务社会”,他的具体实践包括:一是推动“人间佛教”,将讲经说法与慈善公益结合,如玉佛寺慈善功德委员会累计捐款捐物数千万元,用于扶贫、助学、救灾;二是培养僧才,创办觉群学院,强调僧人既要精通教义,也要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参与社会建设,如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积极为宗教事务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体现了佛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