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寺庙林立,其中拥有古塔的寺庙并不多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水西禅寺及其双塔,水西禅寺不仅是泾县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其寺前双塔更是皖南地区明代古塔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宗教价值。
泾县寺庙众多,除水西禅寺外,另有茂林镇的幽静寺、榔桥镇的涌珠寺、汀溪乡的桃岭寺等,但这些寺庙多因历史变迁或损毁,未能保留古塔建筑,目前已知泾县境内有塔的寺庙仅水西禅寺一处,其双塔——文昌塔与凌云塔,已成为泾县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水西禅寺及双塔概况
水西禅寺,又名“水西禅院”,位于泾县琴溪镇水西村,距县城约8公里,坐落在幕山与琴溪河交汇的山水之间,环境清幽,素有“皖南小九华”之称,据《泾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初名“禅林寺”,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与扩建,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鼎盛时期拥有殿堂楼阁百余间,僧众数百人。
水西禅寺的双塔位于寺院山门前方的两侧,东西对称而立,东为“文昌塔”,西为“凌云塔”,两塔相距约30米,均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地方士绅与僧众共同捐资修建,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双塔的建造不仅是为了寺院的整体布局美观,更蕴含了“文昌主文运、凌云镇风水”的传统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泾县文风昌盛、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
文昌塔:文风昌盛的象征
文昌塔为六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约22米,共七层,逐层收分,塔身以青砖砌筑,塔檐为仿木结构,檐角微翘,上置陶制脊兽,塔底层设拱券门,门额嵌有“文昌塔”石匾,楷书题字苍劲有力;二层以上每层均设真假门窗,其中真门为拱券形,假门则为砖雕仿木结构,窗棂纹饰多样,有菱形、方形等,雕刻工艺精湛。
塔内为砖砌螺旋式阶梯,可盘旋而上至顶层,塔顶为六角攒尖式,上置宝珠刹,刹杆以铁制,串以相轮,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塔身外壁自下而上嵌有多块碑刻与题记,记载了建塔缘起、捐资名单及修缮历史,其中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建文昌塔记》碑文,详细描述了当时泾县文人辈出、士绅捐资建塔以“振兴文风”的盛况,为研究明代皖南地区教育与民俗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文昌塔的命名源于文昌星,古代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的星宿,明代泾县文风鼎盛,科举人才辈出,士绅们认为建塔可“文昌启运”,因此修建此塔以祈求文运亨通、人才济济,文昌塔已成为泾县古代文教兴衰的重要见证。
凌云塔:镇守风水的禅意
凌云塔与文昌塔形制相似,亦为六边形楼阁式砖塔,通高约24米,共七层,较文昌塔略高,塔身以青砖混合灰浆砌筑,塔檐为重檐式,檐下施仿木斗拱,斗拱比例协调,工艺细腻,塔底层同样设拱券门,门额石题为“凌云塔”,字体为行楷,笔势飞动;二层以上每层均设佛龛,内原置佛像(现已失),龛外饰以火焰纹、卷草纹等砖雕图案,纹饰繁复而不失灵动。
塔内结构与文昌塔类似,设螺旋砖梯,可登顶远眺,塔顶为宝瓶式刹,刹座为仰莲纹,刹杆穿七重相轮,顶端置宝珠,整体造型庄重典雅,与文昌塔不同,凌云塔的塔身外壁碑刻较少,但塔基四周以青石围砌,基座上雕刻有“八仙过海”“缠枝莲”等图案,寓意吉祥平安。
凌云塔的“凌云”之名,既取“高耸入云”之意,也暗含“镇守风水、护佑一方”的宗教功能,古代风水学认为,水西禅寺地处“二水交汇、群山环抱”的宝地,但“水势过旺”,需建塔以“镇水”;寺院背靠幕山,前临琴溪,建塔可“补山形之不足”,形成“山环水抱、塔镇乾坤”的格局,凌云塔不仅是宗教建筑,更是古代风水文化在皖南地区的具体体现。
双塔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水西禅寺双塔作为明代砖塔的典型代表,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宋、元时期楼阁式塔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明代砖塔的简洁大气,是研究皖南地区明代建筑艺术、宗教发展及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从建筑技艺看,双塔的砖雕工艺、仿木结构、塔刹制作等均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从文化内涵看,双塔的“文运”与“风水”寓意,反映了古代泾县社会对知识与自然的敬畏,以及儒、释、三教融合的文化特征。
历史上,水西禅寺及周边双塔曾是文人墨客游览题咏之地,唐代李白曾游历水西寺,留下“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诗句;明代文人汤显祖、董其昌等也曾到此访古,留下墨宝,虽历经战乱与风雨,双塔至今保存完好,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泾县重要的文化地标与旅游景点。
泾县其他寺庙是否有塔?
据现有文献与文物普查资料,泾县境内除水西禅寺外,其他寺庙如茂林幽静寺、榔桥涌珠寺等,均未发现有古塔遗存,部分寺庙可能在历史上曾建有塔,但因年代久远、战乱或自然损毁,未能保留下来,位于茂林镇的幽静寺,始建于唐代,历史上规模宏大,但清代后逐渐衰落,现存建筑多为后世重建,未见塔基或相关记载,水西禅寺双塔是泾县现存唯一的寺庙古塔组合,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泾县带塔寺庙概况表
寺庙名称 | 位置 | 塔名 | 建造年代 | 建筑形制 | 现状与保护 |
---|---|---|---|---|---|
水西禅寺 | 泾县琴溪镇水西村 | 双塔(文昌塔、凌云塔) | 明代万历年间 | 六边形楼阁式砖塔,七层 |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 |
相关问答FAQs
Q1:泾县水西禅寺的双塔为什么是两座?有何寓意?
A:水西禅寺双塔分别名为“文昌塔”与“凌云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建造与古代泾县的社会文化需求密切相关,文昌塔主要寓意“振兴文运”,古代泾县文风兴盛,士绅捐资建塔以祈求科举高中、人才辈出;凌云塔则侧重“镇守风水”,寺院地处山水交汇处,建塔可“镇水补山”,护佑地方平安,双塔并立体现了古代“文武兼修”“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Q2:参观水西禅寺和双塔需要注意什么?
A:参观水西禅寺及双塔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宗教习俗,寺院为佛教活动场所,进入殿堂应保持安静,不随意触碰佛像与供品;二是保护文物古迹,双塔为明代砖塔,禁止攀爬,塔身碑刻与雕刻不可刻画或破坏;三是注意安全,塔内阶梯陡峭、光线较暗,建议结伴游览,避免单独登塔;四是最佳游览时间为春秋两季,此时山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可结合周边琴溪河、幕山等景点一同游览,感受“深山藏古寺”的幽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