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凌晨四时三十分,佛教界传来令人悲痛的消息:当代著名高僧、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仁祥法师在安详中示寂,世寿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三载,消息传开,四众弟子悲泪满襟,无数信众自发前往文殊院悼念,寺院内钟声低沉,梵音悠扬,空气中弥漫着对法师无尽的追思与不舍,仁祥法师的圆寂,不仅是四川佛教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界的一大憾事。
仁祥法师俗姓李,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书香世家,幼年时,他便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沉静与慈悲,常以“帮助他人”为乐,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家人便带他至文殊院礼佛,未曾想,这次偶然的相遇,竟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在文殊院的晨钟暮鼓中,法师渐渐对出尘生活心生向往,18岁那年,他毅然辞别家人,于文殊院剃度出家,礼当时文殊院住持上下一老和尚为师,出家后,法师精进修持,每日诵经、坐禅、学习戒律,从不懈怠,为深入经藏,他曾先后赴南京栖霞佛学院、成都昭觉寺佛学院求学,依止海山法师、清定法师等大德参学,深得教法精髓。
青年时期的仁祥法师,不仅佛学造诣日深,更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行精神感染着身边人,上世纪80年代,宗教政策恢复后,他协助一老和尚重振文殊道场,参与寺院修缮、僧伽培养等工作,那时的文殊院百废待兴,法师亲自带领僧众清理废墟、搬运砖瓦,常常赤脚在泥泞中劳作,却毫无怨言,他曾说:“寺院是三宝所在,是众生的心灵家园,只要能让佛法住世,让众生有地方听闻正法,再苦再累也值得。”正是这份发心,让他在僧俗两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作为方丈,仁祥法师始终秉持“悲智双运、济世利人”的理念,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他常说:“佛法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融入生活,利益现实人生。”在他的推动下,文殊院不仅成为弘法重地,更成为服务社会、关爱众生的平台,他倡导“人间佛教”,鼓励信众将佛法精神落实到工作与生活中,做到“工作禅、生活禅、禅在当下”,每周六的“文殊院讲经堂”,他都会亲自为信众开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的佛理,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华严经》等经典,至今已累计讲经千余场,受益信众不计其数,他的开示总是深入浅出,既有对教义的精准阐释,又有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让无数人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惑中获得启发。
除了弘法,仁祥法师还特别重视僧才培养与社会慈善,他创办“文殊院佛学院”,选拔青年僧才系统学习教理与戒律,亲自授课、指导,为佛教界培养了一批批弘法骨干,他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成立“文殊院慈善功德会”,带领四众弟子开展助学、扶贫、救灾、医疗援助等活动,每逢春节,他都会亲自带队前往偏远山区,为孤寡老人送去棉衣、粮食;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并亲自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鼓励他们重建家园,据统计,仅文殊院慈善功德会成立以来,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已超过亿元,惠及全国十多个省份的困难群众。
仁祥法师的修行与德行,不仅体现在弘法利生上,更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他一生简朴,饮食清淡,穿着朴素,常穿一件洗得发白的僧袍,却将省下的钱全部用于寺院建设和慈善事业,他对弟子要求严格,却充满慈悲;对信众开示时,总是面带微笑,眼神中充满温暖与智慧,有弟子回忆,法师常教导他们:“出家人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少说多做,少欲知足,时刻想着如何利益众生,而不是计较个人得失。”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菩萨道”精神,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人生导师。
法师的圆寂,虽令人悲痛,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文殊院僧众在法师圆寂后,按照佛教仪轨,为法师举行了隆重的追思法会,四众弟子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诵经回向,祈愿法师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法会上,一位来自眉山的老居士哭着说:“我二十年前听仁祥法师讲经,是法师的开示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这些年我一直在文殊院做义工,就是想追随法师的脚步,利益他人。”这样的故事,在信众中还有很多,法师的慈悲与智慧,早已深深烙印在无数人的心中。
为纪念仁祥法师,文殊院决定将法师的生平事迹整理成册,并设立“仁祥法师教育基金”,继续推动僧才培养与慈善事业,正如法师生前所说:“生命有尽,但愿力无穷。”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弘法精神、慈悲情怀,将如同明灯,照亮更多人的修行之路,让佛法的光芒继续温暖世间。
仁祥法师生平大事记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42年 | 俗姓李,出生于四川成都书香世家。 |
1960年 | 于成都文殊院剃度出家,礼上一老和尚为师。 |
1980年 | 赴南京栖霞佛学院学习,系统研习三藏经典。 |
1985年 | 协助上一老和尚参与文殊院修复工作,负责僧伽教育与弘法事务。 |
1999年 | 接任文殊院方丈,提出“文化建寺、教育兴寺、慈善安寺”的弘法理念。 |
2005年 | 创办文殊院佛学院,担任院长,培养青年僧才。 |
2010年 | 当选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推动全省佛教文化交流与慈善事业发展。 |
2015年 | 成立文殊院慈善功德会,开展大规模扶贫、助学、救灾活动。 |
2023年 | 农历九月十五日凌晨示寂,世寿82岁,僧腊63载。 |
相关问答FAQs
问:仁祥法师在弘法过程中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普通信众有哪些启示?
答:仁祥法师弘法的核心思想是“人间佛教”,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修行解决现实困惑,以慈悲心利益他人,他常说:“学佛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积极入世,在工作中修行,在生活中觉悟。”对普通信众而言,法师的启示有三:一是“平常心是道”,将佛法落实在待人接物的点滴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慈悲;二是“少欲知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保持简朴,减少欲望带来的烦恼;三是“利他即自利”,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法师的开示始终贴近生活,让信众明白:学佛不是脱离现实,而是更好地活在当下。
问:仁祥法师圆寂后,四众弟子应如何以行动缅怀他、继承他的精神?
答:缅怀仁祥法师,最好的方式是践行他的精神,将他的弘法理念落实到行动中,信众应“以戒为师”,严格持守五戒、十善,在生活中规范言行,这是对法师“以戒为师”教诲的最好回应;应“勤修福慧”,一方面通过诵经、禅修等提升自身智慧,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延续法师“济世利人”的悲愿;应“团结和合”,在僧团中尊重师长、和睦同修,在信众中互相关爱、共同进步,让法师“和合共住”的理想得以延续,正如法师生前所说:“我的身体会离开,但佛法的精神会永远与你们同在。”只要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便是对法师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