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本焕法师圆寂,一代高僧的离去有何深远意义?

本焕法师圆寂是中国佛教界乃至社会各界的一大损失,这位被誉为“当代禅宗泰斗”的高僧,于2012年4月2日6时26分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享年106岁(虚岁),本焕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法利生、建寺安僧、传承文化,其慈悲精神与修行智慧深刻影响了无数人,圆寂消息传出后,海内外信众纷纷缅怀,各界人士致以深切哀悼。

本焕法师圆寂

本焕法师,俗姓张,名志山,1907年出生于湖北新洲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家境困顿,11岁辍学帮工,17岁时因目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萌生出家之念,于报恩寺依止传圣法师剃度,法名“本焕”,出家后,他刻苦修行,先后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参访高僧,研习经典,1930年在湖北阳新县浮屠寺受具足戒,为求佛法真谛,他不畏艰辛,曾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历时半年,行程数百里,以苦行验证信仰,其虔诚与毅力感动四众,1948年,本焕法师前往广东南华寺,亲近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担任知客兼衣钵僧,深受虚老器重,得临济宗法脉,成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虚云老和尚圆寂前,将衣钵传付于他,嘱其“以戒为师,以善为道”。

本焕法师的弘法生涯充满传奇与奉献,他一生建寺安僧,恢复道场,先后重建或修复了广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报恩寺、湖北新洲报恩寺、广东丹霞山别传寺等十余座寺院,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弘法寺的重建尤为瞩目——1985年,他受请主持重建弘法寺,在资金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历时27年,将弘法寺从荒山小寺建设成为岭南佛教名刹,成为连接海内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他不仅注重寺院建设,更重视人才培养,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无数,其弟子遍布海内外,许多人已成为当代佛教界的骨干力量,他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兴办学校、医院,赈灾扶贫,践行“人间佛教”理念,将佛法慈悲精神融入社会服务,彰显了佛教的社会价值。

本焕法师的修行以“精进”与“慈悲”著称,他一生坚持早晚课诵,每日诵经持咒从未间断,即使晚年仍每日凌晨3点起床,诵《普门品》《药师经》等经典,至深夜方休息,他常教导弟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将个人修行与利益众生紧密结合,在禅法上,他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强调佛法不离世间法,主张以平常心面对世事,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他的开示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让无数人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苦中获得力量,圆寂前,他留下遗言“身安为道,弘法利生”,体现了一生护持佛法、利益众生的宏愿。

本焕法师圆寂

本焕法师的圆寂,不仅是中国佛教界的损失,更是精神文化领域的重大缺失,他的一生,是践行佛教“悲智双运”的典范,是当代佛教界“人间佛教”的积极推动者,他的精神遗产,将继续激励后人以慈悲之心对待世界,以精进之行追求真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社会各界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他“不仅是佛教界的领袖,更是道德的楷模、文化的使者”,其弘法利生的精神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本焕法师弘法重要纪年表

年份 重要事件
1923年 于湖北新洲报恩寺出家,法名本焕
1930年 在湖北阳新县浮屠寺受具足戒
1948年 前往广东南华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得临济宗法脉
1958年 蒙冤入狱,在狱中仍坚持诵经修行
1980年 平反后,重返佛教界,开始弘法生涯
1985年 受请重建深圳弘法寺,历时27年将其建成岭南名刹
1994年 担任广州光孝寺方丈,恢复千年古刹道风
2012年4月2日 于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享年106岁

相关问答FAQs

Q1:本焕法师对中国佛教界有哪些主要贡献?
A1:本焕法师对中国佛教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寺安僧,先后重建或修复了光孝寺、弘法寺、报恩寺等十余座寺院,为佛教传承提供了道场基础;二是培养僧才,创办佛学院,培养了大量佛教人才,推动佛教教育发展;三是弘扬“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将佛法慈悲精神融入社会服务,提升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力,他还传承临济宗法脉,延续了禅宗文化命脉,被誉为“当代禅宗泰斗”。

Q2:本焕法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对当代人有什么启示?
A2:本焕法师的这句偈语体现了他大乘佛教的菩萨行精神,对当代人有深刻启示:它倡导“利他主义”,提醒人们在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人福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它强调“慈悲为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鼓励人们以慈悲心对待他人,减少冷漠与对立,促进社会和谐;它启示人们“修行在世间”,不必脱离生活追求解脱,而是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践行善念,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自我成长,这正是“人间佛教”的核心要义。

本焕法师圆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