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印静法师圆寂的具体时间、原因、影响及后续安排究竟如何?

印静法师圆寂的消息传来,四众弟子与各界人士无不扼腕叹息,法师俗姓李,1938年生于江苏苏州,幼年即显善根,18岁于苏州寒山寺披剃出家,师从性愿老和尚,深得法要,1956年考入中国佛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至上海玉佛寺,历任知客、维那、监院等职,1985年升任方丈,致力于弘法利生,广结善缘,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声誉。

印静法师圆寂

印静法师一生持戒精严,解行并进,她深谙经典,尤擅《法华经》《维摩诘经》,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将深奥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引导信众在行住坐卧中体悟真理,她常说:“佛法不在文字中,而在践行里。”数十年来,她足迹遍及海内外,应邀在多所高校、文化机构讲学,以“佛法与人生”为主题,阐释佛教的现代价值,促进不同信仰间的对话与理解,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承,主持编纂《玉佛寺志》《近代高僧语录选》等书籍,为保存佛教文献作出重要贡献。

在慈善事业上,印静法师更是不遗余力,1980年代起,她发起“慈济护生”项目,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累计捐款捐物数千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第一时间组织僧俗弟子赶赴灾区,设立临时救助站,心理疏导与物资援助并重;晚年又创办“印静静心中心”,为都市人提供冥想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缓解现代人精神压力,被誉为“慈悲的觉者”。

印静法师的修行风格亦令人敬仰,她每日凌晨三时起床,诵经坐禅从不间断,即便晚年身体抱恙,仍坚持带领信众共修,她常教导弟子:“心净则国土净,和合增上是修行之本。”在寺院管理中,她倡导“六和精神”(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以身作则,将玉佛寺打造成清净和合的修行道场,2023年10月28日凌晨,法师于安详示寂,世寿85岁,僧腊67载,临终前,她留下遗训:“诸行无常,应精进求道,勿生恋著。”荼毗当日,天现祥瑞,获舍利子百余颗,色不坏,为信众所供奉。

印静法师圆寂

印静法师的圆寂,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她以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人间佛教”的真谛,将佛法智慧与慈悲精神融入社会,温暖了无数众生,其弟子及信众纷纷表示,将继承法师遗志,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续行弘法利生之路。

印静法师弘法大事记

时间 事件概要 意义与影响
1956年 考入中国佛学院 系统学习佛法,奠定理论基础
1985年 升任上海玉佛寺方丈 推动寺院现代化管理与弘法创新
1990年 发起“慈济护生”项目 开启制度化慈善事业,惠及众生
2008年 组织汶川地震救援 彰显佛教大悲精神,提升社会公信力
2018年 创办“印静静心中心” 探索佛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融合
2023年10月28日 安详圆寂,荼毗获舍利 完成一生修行,留下精神遗产

相关问答FAQs

问:印静法师的弘法理念对当代佛教发展有何启示?
答:印静法师倡导“人间佛教”,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她通过讲经说法、慈善实践、心理疏导等方式,让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深度结合,启示我们:佛教的发展既要坚守经典义理,也要与时俱进,以慈悲与智慧回应时代课题,真正实现“弘法利生”的根本宗旨。

问:在家信众应如何学习印静法师的精神?
答:在家信众可从三方面践行:一是“持戒护心”,在生活中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保持正念正行;二是“慈悲利他”,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三是“闻思修行”,定期学习佛法义理,通过禅修、共修等方式提升心灵境界,印静法师曾说“修行在人间”,日常的尽责、包容与奉献,便是对法师精神最好的传承。

印静法师圆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