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智法师圆寂的消息传来,佛教四众弟子及社会各界无不深感悲痛,法师一生精进修持,弘法利生,以无我精神践行菩萨道,其生平事迹与精神遗产,如明灯般照亮着后学前行的道路。
妙智法师,俗姓王,名顺心,1924年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书香世家,幼年时,因体弱多病,父母将其送至当地广福寺寄养,期间耳濡目染佛法,种下善根,18岁时,法师于广福寺礼了尘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妙智,次年,于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随后依止静权法师学习天台教观,深入经藏,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青年时期,法师为求真修实证,曾隐居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闭关三年,期间精研《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禅定功夫日益精进,并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深契于心。
1950年后,妙智法师应请赴福建弘法,先后驻锡漳州南山寺、泉州开元寺等地,在特殊历史时期,法师虽历经磨难,却始终护持正法,以农禅并重的方式坚持修行,暗中为信众开示佛法,护持无数众生善根,改革开放后,法师迎来弘法事业的春天,1983年,他出任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着手重建这座千年古刹,在任期间,法师倡导“解行并重,定慧等持”的修行理念,广纳贤才,恢复丛林制度,创办广化寺佛学院,培养了一批批僧才,使广化寺成为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的重镇,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交流,多次赴海外弘法,将中国佛教的智慧传播到东南亚及欧美地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妙智法师的弘法事业不仅限于寺院建设与僧伽教育,更以慈悲济世为己任,他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始终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融入社会服务,1990年起,法师发起“慈航爱心工程”,先后在全国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学校3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逾万名;在福建、云南等地设立医疗救助站,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2008年汶川地震、2021年河南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法师第一时间组织僧众信众捐款捐物,累计赈灾款物达数千万元,法师的慈悲行动,不仅体现了佛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情怀,更让社会大众看到佛教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价值。
在修行与弘法之余,妙智法师还勤于著述,留下了《妙智法师语录》《禅与人生》《金刚经现代解读》等十余部著作,其文字深入浅出,将深奥的佛理与现实人生相结合,为现代众生修学佛法提供了宝贵的指南,法师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主张以平常心看待得失,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以智慧心觉悟人生,这一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佛者。
2023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三十)晚6时30分,妙智法师于莆田广化寺安详示寂,世寿99岁,僧腊81载,法师圆寂前数日,仍坚持为四众弟子开示,留下“生死一如,心无所住,精进办道,续佛慧命”的遗训,消息传出,海内外佛教界纷纷发来唁电,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评价妙智法师“为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一生荷担如来家业,弘法不倦,慈悲济世,为佛教事业和社会公益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事务厅也发来唁电,称法师的圆寂是“福建佛教界的重大损失”。
为更清晰呈现妙智法师一生的重要贡献,特将其弘法事业与慈善活动整理如下:
时期 | 主要弘法与慈善活动 | 影响与意义 |
---|---|---|
1950-1980年 | 隐居修行,以农禅并重方式护持正法,暗中为信众开示 | 在艰难时期坚守佛教信仰,保存了弘法火种 |
1983-2000年 | 出任广化寺方丈,重建寺院,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赴海外弘法,推动佛教文化交流 | 振兴千年古刹,使广化寺成为佛教教育重镇,提升中国佛教国际影响力 |
2000-2023年 | 发起“慈航爱心工程”,援建希望学校、设立医疗站,参与多次重大赈灾;著书立说,弘扬佛法 | 将佛教慈悲精神融入社会服务,惠及贫困群体;为现代学佛者提供实践指南 |
妙智法师的示寂,是佛教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与事业将永续流传,法师一生以“荷担如来家业”为己任,以“利乐有情”为怀,其“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将成为激励后学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如法师所言:“佛法如灯,能破黑暗;行者如炬,能照世间。”妙智法师虽已舍报,但其智慧之光与慈悲之火,将永远温暖世间,指引众生走向觉悟之路。
相关问答FAQs
Q1:妙智法师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重要阶段?各阶段有哪些标志性成就?
A1:妙智法师的生平可分为三个阶段:
- 出家参学阶段(1924-1950年):18岁出家,师从静权法师学习天台教观,于天台山闭关三年,奠定佛学根基与禅定功夫。
- 隐护弘法阶段(1950-1980年):特殊时期以农禅并重坚持修行,暗中护持正法,为日后弘法积累资粮。
- 振兴事业阶段(1980-2023年):重建广化寺、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发起“慈航爱心工程”投身慈善;赴海外弘法并著书立说,推动佛教现代化与国际化。
Q2:妙智法师的弘法理念对当代学佛者有哪些启示?
A2:妙智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为“解行并重,定慧等持”与“生活禅”,其启示主要有三:
- 知行合一:强调“闻思修”三慧结合,既需深入经教,更要在生活中践行佛法,如农禅并重、慈悲济世;
- 人间关怀:主张“佛法在世间”,将佛教智慧与现实社会结合,通过教育、慈善等方式服务众生,彰显佛教的社会价值;
- 平常心修行:提倡以“生死一如”的心态面对人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照,以无我精神利他,实现“自觉觉他”的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