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如来藏,当从“心性本具”的究竟义入手,如来藏,梵语Tathāgatagarbha,意译“如来之藏”或“如来真身”,是佛教大乘核心思想,指一切众生生命本源中,本自具足如来(佛陀)的无量智慧与德性,如金矿藏金,虽被矿壳覆蔽,金性本然不失,此义不仅是佛法的理论基石,更是众生解脱的依归,正如《胜鬘经》所言:“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藏,自性清净藏。”
如来藏的经典依据与核心内涵
如来藏思想源于多部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胜鬘经》《楞伽经》等。《如来藏经》以“贫女宝藏”为喻:一贫家女浑然不知家中地下埋有宝藏,终日困顿;后因善知识点醒,方知宝藏本具,从此衣食无忧,众生亦如是,因无明覆盖,不识本具如来藏,流浪生死;一旦觉悟,便能开发无量功德宝藏。
如来藏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性净明体”与“随缘不变”二义,性净明体,指如来藏自性清净,远离一切染污,如《大乘起信论》所言“心性本觉”,本具真如、法身、般若等佛之功德,不因众生迷悟而增减,随缘不变,则谓如来藏虽随众生因缘显现染净诸法,但其本体如如不动,犹如虚空,虽现万象,虚空自性不变,此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中道义,既非断灭空,亦非实有我,超越凡夫的二元分别。
如来藏与迷悟:染净和合与返归本源
众生为何不知如来藏?经典以“无明”与“客尘”解释,无明如暗,覆蔽心性;客尘如云,障蔽虚空,如来藏本身虽清净,却因众生无明熏习,现出“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如同明镜蒙尘,虽本具光明,却现染污相。《楞伽经》说“如来藏名藏识”,此藏识既含如来清净功德(藏),亦含众生无明习气(识),但需明确:如来藏是“净法”,阿赖耶识是“染净和合”,二者不一不异——如金与矿,金是矿的本质,矿是金的随相。
修行即“转染成净”的过程,通过戒定慧,破无明、除客尘,使如来藏本具光明显现,禅宗六祖惠能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是体证如来藏的境界——心性本净,无需外求,唯在觉悟,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即是客尘,去除后,如来藏自然显现。
如来藏的实践意义: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如来藏思想对修行者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其一,建立“众生平等”的信心: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无论贫富贵贱、贤愚不肖,皆可成佛,此破除外道“种姓论”的邪见,激励众生精进修行,其二,明确“烦恼即菩提”的转义:烦恼虽是染污,却以如来藏为体,如冰本具水性,遇热即融;烦恼本无自性,若能觉悟其体性空,当下即是菩提,其三,提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圆融观:心(众生心)佛(如来)众生(一切有情)皆以如来藏为体,一体不二,故《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以下表格概括如来藏的核心特质:
核心特质 | 经典依据 | 简释 |
---|---|---|
性净明体 | 《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 | 如来藏自性清净,本具佛之功德,不随迷悟改变。 |
随缘不变 | 《楞严经》“性真常中” | 虽随因缘显现染净诸法,本体如如不动,如虚空现万象,虚空自性不变。 |
染净和合 | 《如来藏经》“贫女宝藏” | 众生位中,如来藏含无明习气(如矿含金),但本质清净,非染污法。 |
本具功德 | 《胜鬘经》“自性清净藏” | 含藏如来无量智慧(般若)、德相(解脱)、能力(法身),是修行成就的依据。 |
常见疑问解答(FAQs)
问:有人说“如来藏是灵魂”,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不正确,如来藏与灵魂有本质区别:灵魂在常见外道中被视为“常一不变、能主宰生命的实体”,有“我”的执著;而如来藏是“无我”的,其体性空,虽含藏功德,却无“主宰”义,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来藏亦离一切相,不可执为实有,灵魂被视为永恒不变,而如来藏虽本性不变,却随缘显现染净,非“恒常不变”的实体,故如来藏是“无我之我”,超越凡夫的分别概念,不可简单等同灵魂。
问:普通人如何通过日常修行体证如来藏?
答:体证如来藏需从“观心”入手,结合“止观”法门,具体可分三步:第一,“观心无念”:觉察当下念头,知念生灭如浮云,心性如虚空,不随念转,如《坛经》言“于相离相,于念离念”;第二,“破除我执”:观照“我”的虚幻,身体是四大和合,念头是因缘生灭,皆无实体,破“人我执”与“法我执”;第三,“念念归一”:将心念回归当下,如念佛、持咒时,专注一境,念念觉知“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皆不可得,此时虽未彻悟,却能契入如来藏的“空寂灵知”之体,渐次开发本具智慧,日常中,以“慈悲心”待人,以“清净心”处事,亦是体证如来藏的方便,因慈悲与清净正是如来藏的功德显现。
如来藏是佛法“心性论”的究竟,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不是烦恼与生死,而是本具光明的如来藏,觉悟此义,便能超越生死,安住于“涅槃寂静”的境界,正如法师常言:“迷时,如来藏被无明覆蔽,名为众生;悟时,无明破除,尽显如来德相,是名成佛。”愿一切众生皆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