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戒闲法师的闲与戒有何深意?

戒闲法师是近代佛教史上一位以实修为本、悲智双运的高僧,其一生践行“农禅并重”的理念,在动荡的年代中坚守佛法的传承与弘扬,对后世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师俗姓张,名慧明,1882年出生于河北唐县一个农耕家庭,自幼性情淳厚,好善乐施,少年时因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家之志,1900年于五台山碧山寺依静修法师剃度,法名戒闲。

戒闲法师

戒闲法师的修行之路以“解行并重”为准则,青年时期,他不仅精研《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更注重禅观实修,常于山中闭关参究,曾于山西清凉峰结茅安居三年,期间“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以“念佛为因,禅观为用”,逐渐契入法要,他常告诫弟子:“佛法非文字游戏,贵在身心实证,若只解不行,如说食数宝,终无益处。”这种注重实践的修行态度,成为他日后弘法的核心宗旨。

1915年,戒闲法师受聘于北京法源寺担任住持,开始广泛接引信众,他针对当时佛教界存在的“重玄谈轻修行”风气,提出“农禅一体”的修行模式,主张僧人既要以禅修为根本,也要通过农耕自给自足,减少对世俗的依赖,他在法源寺开辟菜园、茶园,带领僧众“一日劳作,一日禅修”,将《楞严经》中“常住真心,性净体明”的教义融入日常劳作,使佛法与生活紧密结合,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寺院的生计问题,更让信众看到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当下的一粥一饭、一耕一作中体悟真理。

1920年后,戒闲法师的弘法足迹遍及华北、华中地区,他先后在天津大悲院、武汉归元寺、西安大兴寺等道场讲经说法,内容涵盖经教、禅修、净土法门,尤其注重对《阿弥陀经》的阐释,强调“持名念佛”与“观想念佛”的结合,认为“念佛贵在心念相续,如香炉烟篆,绵绵不绝”,他的讲经深入浅出,善用比喻,常以“农夫种田,日耕则获;行人走路,步步近乡”等通俗语言开示念佛要义,使普通信众也能理解佛法的深意,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在战乱年代创办“佛教慈幼院”,收容孤贫儿童,以“慈悲济世”的菩萨行践行佛教利他精神。

戒闲法师的著作不多,但字字珠玑,皆从实修中流出,他所著《禅净双修论》《农禅浅说》等书,系统阐述了“禅净不二”“农禅一体”的思想,强调“禅是净之体,净是禅之用;农是禅之用,禅是农之体”,他认为,修行不必刻意追求玄妙境界,在日常劳作中保持觉知,在念佛声中净化心灵,便是真正的解脱之道,他的弟子回忆,法师晚年常于夜深人静时撰写心得,每每“字字含泪,句句含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众生苦难的深切悲悯。

1945年,戒闲法师于北京法源寺安详示寂,世寿64岁,僧腊45载,他一生淡泊名利,不事奢华,始终穿着朴素的僧袍,饮食简单粗粝,却将毕生精力投入佛法的修持与传播,他常说:“出家人要做众生的牛马,不做众人的老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成为近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典范。

戒闲法师的弘法事业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详见下表:

时期 主要活动 贡献与影响
1900-1915年 于五台山碧山寺出家,闭关清凉峰参禅 深入经教,奠定禅净双修基础,形成“解行并重”的修行理念
1915-1920年 担任北京法源寺住持,推行“农禅一体” 解决寺院生计,开创近代佛教农禅实践模式,为僧团树立自力更生的榜样
1920-1945年 在华北、华中地区讲经弘法,创办佛教慈幼院 弘扬禅净法门,接引广大信众,以慈善事业践行菩萨行,扩大佛教社会影响力
1945年 于北京法源寺示寂 留下《禅净双修论》等著作,其“农禅并重”“悲智双运”的思想成为后世佛教修行的重要参考

戒闲法师的思想对当代佛教仍有重要启示,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他倡导的“农禅一体”提醒修行者勿忘“勤劳节俭”的本分,在劳作中磨炼心性;他强调的“禅净双修”则为现代人提供了“契理契机”的修行路径——不必拘泥于形式,只需在日常中保持觉知,在念佛中净化心灵,便可契入佛法真谛,正如他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觉悟世间事,何劳心外觅菩提?”

相关问答FAQs

Q1:戒闲法师为什么提倡“农禅一体”?这对现代僧团有何意义?
A1:戒闲法师提倡“农禅一体”,主要针对近代佛教界部分僧人“不事生产、依赖信众供养”的现象,他认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佛陀遗训,僧人通过农耕自给自足,既能减少对世俗的攀缘,又能通过劳作磨炼心性,达到“劳中禅、禅中劳”的境界,对现代僧团而言,“农禅一体”不仅解决了经济独立问题,更让佛法与生活紧密结合,避免了佛教成为“空中楼阁”,使僧团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清净与活力,同时为信众提供了“在生活中修行”的榜样。

Q2:戒闲法师的“禅净双修”具体如何实践?适合在家居士吗?
A2:戒闲法师的“禅净双修”以“念佛为因,禅观为用”,具体实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持名念佛”,通过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净化妄念,培养专注力;二是“观想念佛”,观想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与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以深化信愿,禅观则是在念佛的基础上,参究“念佛者是谁”的话头,或观照自心本性,达到“能所双亡”的禅境,这种修行方式非常适合在家居士:日常可通过念佛净化心灵,利用碎片时间参话头、观自心,将修行融入工作与家庭生活,不必远离尘世即可契入佛法,正如法师所言“佛法在世间,度人先度己”,在家居士同样可以通过“禅净双修”实现身心解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