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莲堂法师是谁?他的修行故事藏着什么深意?

莲堂法师是近代佛教史上一位兼具深厚佛学造诣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禅门大德,其一生以“荷担如来家业,续慧命于世”为己任,在修行、弘法、教育、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法师俗姓李,名明远,1912年生于江苏江宁一户书香世家,自幼受儒学熏陶,少年时期因读《金刚经》萌生出家之志,1928年于镇江金山寺依静波法师剃度,法号莲堂,此后数年间,他先后参学于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等名刹,虚云老和尚曾赞其“根器利,发心切”,并亲授禅法,1936年,莲堂法师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后考入中国佛学院学习,系统研习《华严》《法华》《楞严》等大乘经典,兼通唯识、中观之学,为其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莲堂法师

莲堂法师的修行之路以“禅净双修”为特色,他强调“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主张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体悟心性,以念佛为方便,悟心为究竟,在抗战期间,他辗转于湖南、四川等地,一方面坚持闭关修行,撰写《禅净密要》《念佛心要》等著作,阐释禅净融合之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僧俗二众参与战地救护,设立难民收容所,以佛法慈悲精神践行菩萨道,1945年后,他回到江南,先后修复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古刹,并创办“莲池佛学苑”,培养青年僧才,其弟子中多人后来成为当代佛教的中坚力量。

在弘法方面,莲堂法师以“契理契机”为原则,既重视对经典的深入阐释,又注重适应现代社会的弘法方式,他常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开示,主张佛教应积极融入社会服务,20世纪80年代,他推动成立“佛教文化研究会”,整理出版《莲堂法师法师文集》,并创办《人间佛教》期刊,刊发探讨佛教与现代生活、伦理、环保等议题的文章,影响广泛,他还多次应邀赴东南亚、北美等地弘法,以流利的英语和清晰的法义开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了解,被誉为“文化使者”。

莲堂法师对社会慈善事业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慈悲落实在行动”,1985年,他发起成立“慈航基金会”,在全国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学校3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逾万人;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他亲率弟子奔赴灾区,募集物资价值数千万元,并组织医疗队为灾民提供救助,他始终倡导“人间佛教”的理念,认为“做慈善就是最好的修行”,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佛教的实践方向。

莲堂法师

法师的佛学思想以“心性论”为核心,融合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信愿持名”,提出“即心即净土,当下是菩提”的修行观,他认为,众生本具佛性,迷时在生死,悟时即涅槃,而念佛与参禅皆是开发本性的方法,在《禅净密要》中,他写道:“禅不碍净,净不碍禅,禅净双修,如鸟双翼,方能高飞。”这一思想既契合传统佛教教义,又对现代修行者具有指导意义,他还特别重视戒律的持守,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主张以戒为师,以定为基,以慧为导,三学一体。

为更直观展现莲堂法师的主要贡献,特整理其生平重要事迹如下:

时间 事件 意义
1928年 于镇江金山寺出家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生涯
1936年 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 获得比丘戒,具备弘法资格
1945年 修复苏州寒山寺 推动古刹恢复,传承佛教文化
1958年 创办“莲池佛学苑” 培养青年僧才,延续佛教命脉
1985年 发起“慈航基金会” 开启系统化慈善事业,践行菩萨道
1990年 赴北美弘法 促进佛教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影响

莲堂法师于2005年圆寂,世寿94岁,僧腊77载,他一生“悲智双运,解行并重”,不仅以深厚的佛学滋养众生,更以切实的行动服务社会,其“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正如他在晚年开示中所言:“出家的意义,在于为众生作牛马;弘法的使命,在于让佛法照亮世间。”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莲堂法师

相关问答FAQs

问:莲堂法师提出的“禅净双修”具体如何实践?
答:莲堂法师认为“禅净双修”并非简单并行,而是以禅宗“明心见性”为根本,以净土宗“信愿持名”为方便,实践中,修行者需每日坚持念佛,以佛号摄心,保持正念;同时通过参究“念佛者是谁”等话头,观照自心,破除我执,他强调“禅在净中,净在禅中”,念佛时即是参禅,参禅时亦是念佛,二者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心佛不二”的境界,具体方法包括:每日定课念佛(如一万声),结合打坐参禅,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照,将念佛与观心融为一体。

问:莲堂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答:莲堂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核心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主张佛教应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将慈悲与智慧融入现实生活,其现实意义在于:破除了“佛教出世”的刻板印象,引导信众在家庭、职场中践行菩萨道,如敬业、诚信、慈善等;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如关注环保、教育、医疗等公共议题,以佛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强调佛教的实践性,认为信仰需通过服务众生来体现,而非局限于个人修行,这一思想为当代佛教提供了发展方向,使其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现实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