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辽阳市小学与寺庙为何同处一地?

辽阳,这座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东北古城,不仅是辽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因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而独具魅力,在这座城市里,古老的寺庙与寻常的小学相映成趣,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寺庙的晨钟暮鼓与书声琅琅交织,传统信仰与现代教育共生,共同书写着辽阳文脉的传承故事。

辽阳市小学寺庙

辽阳寺庙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色

辽阳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代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寺庙逐渐成为城市精神生活的核心载体,广佑寺、慈清寺、清风寺、天佑门寺庙等,每一座寺庙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广佑寺始建于汉代,是东北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高达25米,为世界室内 tallest 铜铸佛像,寺院周围的广佑寺广场,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而毗邻的辽阳市白塔区实验小学,学生们常在春日研学时走进寺庙,聆听僧人讲解佛教建筑艺术,感受“伽蓝七堂”的布局智慧。

慈清寺坐落于辽阳首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寺内的“慈清夕照”曾是辽阳八景之一,寺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慈清寺重修碑记》记载了明清时期辽阳文人的雅集活动,距离慈清寺不足两公里的首山小学,校史馆里至今保存着一块清代“义学碑”,碑文记载了当时慈清寺僧人捐地办学的事迹,印证了寺庙与教育“以文化人”的深厚渊源。

清风寺则以其道教文化闻名,始建于明代,寺内供奉着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神像,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官式与地方特色,寺旁的清风小学,校名便取自“清风徐来,正气长存”之意,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在清风寺道士的指导下学习书法、绘制太极图,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德育教育。

小学与寺庙的文化共生:从历史到当代的互动

在辽阳,寺庙与小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相邻”,而是形成了“文化共生”的独特模式——寺庙为教育提供传统文化资源,小学则为寺庙注入现代活力,二者共同成为社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

辽阳市小学寺庙

(一)历史渊源:寺庙曾是教育的“摇篮”

近代新式学堂兴起之前,辽阳的寺庙多设有“义学”“私塾”,成为平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广佑寺的“白塔书院”、天佑门寺庙的“天佑义学”,均由寺庙僧人或地方乡贤创办,免费招收贫寒子弟,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及儒家经典,这些书院虽规模不大,却为辽阳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以寺为校、以僧为师”的模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庙学合一”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寺庙建筑被改造为公办小学,如原“天佑义学”旧址现为辽阳市文圣区天佑小学,校舍仍保留着清代寺庙的山门和前殿,青砖灰瓦的古建筑与现代教学楼相得益彰,学校特意将山门改造为“校史馆”,通过图文、实物展示寺庙与学校的历史渊源,让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了解“从寺庙到学堂”的文化传承。

(二)当代互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

辽阳的小学主动将寺庙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课程设计、研学活动、文化合作等方式,让寺庙资源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以下为辽阳市部分小学与寺庙文化互动的典型案例:

学校名称 关联寺庙 互动形式
白塔区实验小学 广佑寺 研学课程、寺庙建筑写生、佛教艺术讲座 学习古建筑斗拱结构、佛教造像艺术,撰写《我与白塔的故事》征文
首山小学 慈清寺 “小小讲解员”培训、传统节日庙会实践 学习碑刻拓印、编制首山传说故事,在慈清寺“庙会日”担任文化小导游
清风小学 清风寺 太极拳社团、道教文化手抄报比赛 学习太极拳基本动作,理解“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绘制“我眼中的道教文化”手抄报
文圣区天佑小学 天佑门寺庙旧址 校史馆研学、“古建筑保护”主题班会 了解寺庙建筑的保护现状,参与“古建筑保护”提案设计

白塔区实验小学的“广佑寺研学课程”已开展五年,学生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用素描记录广佑寺的歇山顶、琉璃瓦;在语文课上,以“白塔下的传说”为主题创作故事;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僧人讲解“慈悲为怀”的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现代价值观,首山小学则与慈清寺合作,每年举办“慈清文化节”,学生们的书法作品、手工艺品在寺庙展厅展出,既锻炼了实践能力,也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文化传承中的思考:平衡与守护

寺庙与小学的共生,为辽阳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活力,但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宗教属性”与“教育功能”的挑战,寺庙作为宗教场所,需保持其神圣性与严肃性;小学教育需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适宜性,避免宗教教义与世俗教育混淆。

辽阳市小学寺庙

对此,辽阳市教育部门与宗教事务部门联合制定了《校外宗教场所研学活动管理办法》,明确研学活动需以“文化体验”为核心,聚焦建筑、艺术、历史等非宗教内容,禁止开展宗教仪式、传教等活动,清风小学的太极社团活动,仅教授动作要领,不涉及道教教义;广佑寺的讲座由文物专家主讲,侧重佛教艺术史而非宗教信仰。

寺庙文物的保护也是重要课题,天佑小学的校舍虽保留着清代寺庙建筑,但因年代久远,部分砖木结构出现老化,学校联合文物部门,对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同时开设“古建筑保护”校本课程,让学生参与监测、记录,从小培养文化保护意识。

相关问答FAQs

Q1:辽阳市小学在利用寺庙资源开展教育时,如何避免宗教对学生的不当影响?
A:辽阳市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学校与寺庙的互动必须坚持“文化为主、教育为本”原则,活动内容严格限定在历史、建筑、艺术、民俗等非宗教领域,研学活动由学校教师全程带队,寺庙方仅提供场地和基础讲解,不涉及宗教教义传播;课程设计需经教育部门审核,确保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学校会提前向家长说明活动目的,尊重不同家庭的文化背景,确保教育活动的中立性与包容性。

Q2:寺庙与小学的文化共生对辽阳的城市文化发展有何意义?
A:寺庙与小学的共生,是辽阳“历史文脉”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缩影,它让古老的寺庙资源“活起来”,通过年轻一代的参与,传统文化得以创新性传承;小学教育因融入寺庙文化而更具特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得到增强,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以教育促传承,以传承兴文化”的借鉴,助力打造“书香辽阳”“文化辽阳”的城市品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