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达照法师(楞严经)

《楞严经》作为佛教“开悟的楞严”,历来被修行者视为明心见性的指南,达照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功底与贴近现代的讲解方式,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法师强调,《楞严经》的核心在于“破妄显真”,通过层层剖析众生的迷惑,直指心性本具的觉性,帮助修行者从“攀缘心”转向“菩提心”。

达照法师(楞严经)

达照法师对《楞严经》的解读,始终紧扣“见性不生”的根本要义,在讲解“七处征心”时,法师指出,阿难执着于“心在内、在外、在根、在尘”等妄念,实则是将“能见之性”与“所见之境”对立,而佛陀通过破斥七种妄心,彰显“见性”不生不灭、超越能所的特质,法师常以“眼睛见色”比喻:眼睛能见,却无实体,不随色尘生灭,正如“见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众生只因迷失此性,才在生死中轮回,对于“反闻闻自性”这一修行法门,法师强调“返闻”是转“向外攀缘”为“向内觉察”的关键,如在听闻声音时,不分别声音的好坏,而是返观“能闻之性”,久而久之,便能契入自性本觉,远离声尘的扰动。

法师还注重将《楞严经》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结合,在解读“四种清净明诲”时,他指出“淫、杀、盗、妄”四重戒不仅是持戒规范,更是对治现代人性烦恼的良方:断淫”并非压抑欲望,而是认清“淫欲”本质是“乐境变苦境”的虚妄,通过观照自性清净,减少对欲望的攀缘;“破妄”则是在日常言语中保持真诚,不颠倒黑白,以“真语语、实语实、不诳语不异语”净化心灵,法师认为,现代人焦虑、执着,根源在于“认贼为子”,将虚妄的念头当作“自我”,而《楞严经》正是教导众生“识贼认主”,通过“观照念头”的修行,从烦恼中解脱。

达照法师(楞严经)

经中核心概念 达照法师解读要点 现代启示
七处征心十番显见 破斥“心在内外、处所”的妄执,彰显“见性”不生不灭,超越能所二元 认识心性本自清净,不随烦恼转,减少对外境的攀缘
反闻闻自性 以“闻性”为修入门径,返闻能闻之性,不随声尘流转,契入自性本觉 在喧嚣中保持觉知,通过“返闻”觉察妄念,回归内心宁静
四种清净明诲 持戒为根本,破淫杀偷妄,以戒生定,以定发慧 现代生活中以戒为师,规范行为,净化心灵,奠定修行基础

达照法师的讲解,既坚守经典原义,又善用现代语言譬喻,如将“如如不动”的真心比作“镜子”,镜子虽能映现万物,却不被万物染污,众生之心本如是,只因妄念覆盖而迷失,法师常说:“修行不难,难在不肯回头。”《楞严经》的智慧,正是引导众生“回头”自性,从向外求转向向内觉,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历事炼心”,最终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FAQs
问:普通人如何通过达照法师的讲解学习《楞严经》?
答:普通人学习可从基础章节入手,如“七处征心”“反闻闻自性”,结合法师的《楞严经赞玄记》等讲义,先理解“见性不生”的核心,重点不在于背诵经文,而在于观照日常起心动念:当烦恼生起时,用“返闻”觉察念头来处,不随分别,逐渐体会“心性本净”,避免空谈义理,在生活中践行“持戒”“忍辱”,将经典智慧转化为对治烦恼的实际力量。

达照法师(楞严经)

问:达照法师强调“反闻闻自性”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
答:“反闻闻自性”的实践可从“声音”和“念头”入手:比如听到批评或赞美时,不立即生起好恶情绪,而是返观“谁在听声音”,觉察“能闻之性”不受声音染污;当妄念生起时,不跟随念头跑,而是观照“谁在起念头”,通过这种“返观”逐渐脱离对境的执着,法师比喻,如同“以手指月”,声音和念头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手指看到月亮(自性),而非执着于手指本身,日常中保持这种“觉照”,便是“反闻”的落实。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