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师作为近代佛教界的律宗大德,其对“耳根”法门的阐释与践行,为修行者开辟了一条以闻性契入真如的便捷路径,在佛教经典中,“耳根”并非仅指生理的听觉器官,而是包含“能闻之性”与“所闻之境”的统一体,而“耳根圆通”更是观音菩萨二十五圆通法门中最契机契理的法门之一,慈舟法师对此深有体悟,并结合自身修行经验,将其化为人人可践行的修行指南。
从“耳根”的本质而言,慈舟法师强调,众生日常所执著的“闻声”,实则是六尘中的声尘对耳根的扰动,而真正的“耳根”是超越声尘的“闻性”——即能闻声音而不被声音所缚的觉性,他在《楞严经讲义》中指出:“声是无形,闻性是有觉,若逐声生解,则被声尘所缚;若返闻闻性,则能超越声尘,契入本自具足的如来藏性。”这一观点直指修行核心:修行者需通过“返闻闻自性”的功夫,将向外攀缘的听觉收摄回来,向内观照能闻之性,如同以耳根为镜,照见妄念的生灭而不随波逐流。
在具体修行实践中,慈舟法师将耳根法门分为“离尘”“觉照”“圆通”三个次第,其要领可通过以下表格清晰呈现:
修行次第 | 核心要领 | 实践方法 |
---|---|---|
离尘 | 不随声尘转,远离对声音的分别执著 | 静坐时,不刻意回避声音,亦不追逐声音,如如不动地听声音的生灭,知其虚幻不实 |
觉照 | 返闻闻性,观照能闻之性不生不灭 | 在听声音的同时,向内追问:“谁在闻?”此“能闻之心”非肉耳,而是不随声动的闻性,久久纯熟,能所双亡 |
圆通 | 融入生活,动静中皆契入闻性 | 行住坐卧皆保持“返闻”功夫,如工作时可专注当下,不因外界声音而散乱;烦恼生起时,以“返闻”对治,妄念自息 |
慈舟法师特别强调,耳根法门的修行并非枯坐禅定,而是在“日用常行”中落实,他曾开示道:“若于穿衣吃饭处著得力,则声尘无非道场;若于行住坐卧中忘所闻,则闻性当下现前。”这种将修行融入日常的智慧,打破了修行者“闭关方得定”的执著,使耳根法门成为适合现代人修行的“活法”,他本人每日晨起必诵《楞严经》中“耳圆通章”,常言:“此法门如暗室明灯,能照破无始无明,令心归本位。”
对于修行的利益,慈舟法师以自身经历印证:通过耳根法门,可先降伏妄念,令心安定;进而开发闻性,照见五蕴皆空;最终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圆通境界,他曾告诫弟子:“莫将耳根作肉耳会,莫将闻性作声音会,能如是参究,则生死大事可了。”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日常事务繁忙,如何利用耳根法门进行碎片化修行?
A:慈舟法师主张“修行在尘出尘”,碎片化修行可从“听而不分别”入手,通勤时听车声、人声,不分辨好坏、喜恶,只是单纯地“听”,同时觉察“能闻之性”的存在,让心不随外境散乱;工作间隙,闭目片刻,专注呼吸声或环境声,保持“返闻”的觉照,久而久之,心念渐趋安定,烦恼自然减少,关键在于“绵密不断”,而非时长。
Q2:耳根法门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否矛盾?如何结合?
A:慈舟法师认为二者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念佛时,口念“阿弥陀佛”,耳听佛号,正是“返闻闻性”的体现——能听佛号的“闻性”与所念的“佛号”本自不二,他提倡“念佛返闻”:一方面持名不辍,一方面观照“谁在念”“谁在闻”,使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皆归于空性,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既契净土往生之果,亦开显自性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