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菩萨为何不断烦恼结使?

菩萨不断结使,是大乘佛教中一个极具深意且常被误解的概念,要理解这一命题,需先明确“结使”的内涵,再结合菩萨的修行位次、慈悲愿力与智慧境界,方能洞见其背后的大乘精神。

菩萨不断结使

结使的本质:烦恼的习气与系缚

“结使”是佛教术语,梵文为“samyojana”,意指系缚众生、障碍解脱的烦恼习气,在《大智度论》中,“结”为“系缚”,即烦恼如绳结般缚住众生心;“使”为“驱使”,即烦恼如奴仆般驱使众生造业受苦,结使可分为两类:一是“见思惑”,即见道位所断的分别烦恼,包括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等;二是“尘沙惑”“无明惑”,即菩萨所断的微细烦恼,涉及对真如法界的无明执着。

凡夫的结使是“现行烦恼”,即烦恼心识活跃,能直接驱使众生造恶业;而菩萨的结使多为“习气”,即烦恼的现行已伏,但残余的习气种子未断,如《成唯识论》所言:“菩萨虽断烦恼障,所知障未尽,故有余习。”这种习气并非障碍菩萨自身解脱(因菩萨已证无生法忍,超越生死),而是菩萨“不舍众生”的慈悲载体。

菩萨位次与结使的断除:从“伏断”到“究竟”

菩萨的修行从初发心至成佛,需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不同位次对结使的断除程度不同,可用表格清晰呈现:

修行位次 断惑情况 结使状态
三贤位(十信-十回向) 伏住见思惑,未断尘沙、无明惑 结使现行渐弱,但习气犹存,需“伏惑”而非“断惑”
初地至七地 断见思惑,尘沙惑渐断,无明惑未尽 结使转为“习气”,如《华严经》所言“菩萨于法得自在,烦恼习气犹未尽”
八地至九地 无功用行,尘沙惑断尽,无明惑转薄 习气微弱如“风中残烛”,不再障碍菩萨智慧,但为度生故示现有余
等觉菩萨 妙觉将成,仅余“一分无明习气”(如金刚喻定未破前) 习气如“太虚之云”,虽存而无障碍,如《法华经》文殊菩萨“有漏善根”之示现
妙觉佛果 烦恼习气究竟断尽,圆满“断德”(断尽一切惑) “无明习气”亦尽,成就“圆满菩提”,如《大般涅槃经》言“如来一切烦恼习气皆悉已尽”

可见,菩萨在“十地”之前,需逐步断除见思、尘沙等结使;至“等觉”位,虽已接近佛果,仍存“一分无明习气”;直至“妙觉”,方究竟断尽一切结使,而“菩萨不断结使”的核心,指向的是“等觉”位菩萨的“余习”——非不断,而是“不断而断”,即以慈悲愿力保留微细习气,为度化众生。

菩萨不断结使的原因:慈悲愿力与无住涅槃

菩萨不断结使,并非无力断除,而是源于大乘佛教的核心精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可从三方面理解:

菩萨不断结使

(一)慈悲愿力:不舍众生,示现同体

《维摩诘经》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菩萨为度化沉溺烦恼的众生,需示现“与众生同”的相状,若菩萨断尽一切习气,与众生完全不同,众生则难生亲近心,更易因“菩萨与我隔”而退失信心,如《大智度论》举例:菩萨为度贪欲众生,示现“虽知诸法空,而示现有贪相”,实则“贪相即空,非实贪也”,这种“示现有结使”是慈悲的“善巧”,如船夫为渡河者,虽能游泳,仍需乘船。

(二)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后,虽超越生死轮回,但为度众生,不取证“有余涅槃”(如阿罗汉般入灭),若菩萨断尽一切结使后入涅槃,则“度生事业”中断,违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菩萨“不断结使”的本质是“无住”——虽知烦恼本空,却以愿力“留惑润生”,如《瑜伽师地论》所言“菩萨于无住涅槃中,现受生死,不断结使”。

(三)智慧观照:烦恼即菩提,结使即解脱

菩萨的智慧已证“烦恼即菩提”的真理,了知烦恼与菩提体性不二。《坛经》言“烦恼暗尽,犹如灯灭”,菩萨的结使虽存,但以智慧观照,烦恼习气当下即空,非实有系缚,如《大乘起信论》所言:“菩萨虽有无明,即无明而显法性。”“不断结使”并非“随烦恼转”,而是“转烦恼为菩提”,以习气为“度生工具”,如医生以毒攻毒,借烦恼之相度烦恼众生。

菩萨结使与凡夫结使的本质区别

需明确:菩萨的“结使”与凡夫的“结使”有根本不同,凡夫的结使是“实有系缚”,能驱使众生造业轮回,如《阿含经》言“结使如绳,缚众生于生死”;菩萨的结使是“假名习气”,虽存而无自性,不障碍菩萨的自在与智慧,如《中论》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菩萨的习气亦是“因缘所生”,体性本空。

观音菩萨“千手千眼”度众生,示现“慈悲相”,慈悲”看似有“贪爱”(爱众生)之相,实则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非凡夫的“贪爱执着”;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示现“大愿相”,大愿”看似有“执着”(愿力坚固),实则是“智悲不二”,以愿力承载众生,非凡夫的“法执”。

菩萨不断结使

不断结使是菩萨道的圆满

菩萨不断结使,非修行未竟,而是大乘菩萨道的“圆满示现”,它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精神:以“智”断烦恼现行,以“悲”留习气度生;以“无住”超越涅槃,以“慈悲”摄入世间,正如《华严经》所言:“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不舍一切众生。”这种“不断结使”的境界,正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生动写照,也是大乘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终极体现。

相关问答FAQs

问1:菩萨不断结使是否意味着菩萨还有烦恼?会造业受报吗?
答:菩萨的“结使”并非凡夫的“现行烦恼”,而是“习气种子”,菩萨已证“无生法忍”,烦恼的“现行”已断,不再被烦恼驱使造业,故“不造新业,不受后有”,如《大智度论》言:“菩萨虽有余习,如人醉梦,虽有所言,实无有心。”观音菩萨示现“慈眉相”,看似有“贪爱”之习,实则是“慈悲愿力”的示现,非实有烦恼;地藏菩萨示现“大愿相”,看似有“执着”之习,实则是“智悲不二”的体现,不障碍其自在,菩萨的结使是“假名习气”,不构成烦恼系缚,更不会造业受报。

问2:为什么菩萨不断结使反而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答:菩萨不断结使,是“契机契缘”的慈悲善巧,众生因烦恼执着,对“无相真理”难以生信,而对“相似相状”易生亲近,菩萨示现有结使(如示现贪、嗔、痴的微细相,实则是慈悲的化现),能让众生觉得“菩萨与我相似”,从而生起亲近心、信心,进而接受菩萨的教化,若菩萨断尽一切习气,完全“离相”,众生可能因“菩萨与我隔阂”而退失道心;而菩萨示现有结使,如《法华经》中“火宅喻”里的长者,以“众生所好”的羊车、鹿车、牛车(喻示不同根机的众生所需),方能引导众生出离火宅(喻烦恼)。“不断结使”是菩萨“随类应现”的智慧,能更好地“对机说法”,令众生得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