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梦 弘一法师

梦,是夜幕降临时灵魂的低语,是现实褶皱里闪烁的微光,它时而像一捧易碎的琉璃,折射着未竟的渴望;时而像一池深幽的潭水,倒映着潜藏的恐惧,而在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生命长河中,“梦”并非虚幻的泡影,而是贯穿一生的隐喻——从浮世华梦的沉溺,到觉照之梦的澄明,他以一生的修行,为我们诠释了“梦”与“醒”的辩证真义。

梦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的“梦”,始于尘世的绚烂,青年时的李叔同,是津门富家公子,是风流才子,是艺术先驱,他留学日本,研习油画、音乐、戏剧,创办“春柳社”,将西方艺术引入中国;他填词谱曲,《送别》一曲“长亭外,古道边”,至今仍是离别的绝唱,那时的他,活在一场名为“才华”与“世俗”的梦里,梦里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热烈,他曾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字里行间却藏着对繁华易逝的隐忧——这梦越是绚烂,越让他触摸到其后的虚空。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法名“演音”,号“弘一”,这场决绝的出家,并非对尘世的逃避,而是对“梦”的觉醒,他曾在《晚晴集》中写道:“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所谓“外物”,正是他曾经沉溺的浮世之梦;所谓“静”与“虚”,则是从梦中醒来后的澄澈心境,出家的弘一法师,过着一笠一衲、一钵一饭的简朴生活,写字、弘法、持戒,将生命的热情从对“小我”的执着,转向对“众生”的慈悲,他不再追逐梦中的幻影,而是在每一个当下种下真实的善因——这便是他的“觉照之梦”:不执着于过去,不焦虑于未来,只在当下修行,让心成为一面明镜,照见本来的样子。

弘一法师对“梦”的思考,始终与禅意交织,他在《佛法概论》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并非消极的虚无,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无论是世俗的成败、得失,还是内心的悲喜,都如梦如幻,唯有“观照”本身是真实的,他曾以“梦”喻修行:“世人日夜做梦,不知是梦,故被梦所迷;修行人知梦是梦,故能从梦中觉醒。”他的一生,正是从“被梦所迷”到“从梦中觉醒”的过程——前半生是“造梦者”,用才华编织绚烂的梦;后半生是“醒梦人”,用戒定慧破除迷梦,回归本真。

梦 弘一法师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编织自己的“梦”:对成功的渴望,对爱情的执着,对安稳的追求,弘一法师告诉我们,梦本身无罪,执着于梦才是痛苦的根源,就像他在《格言别录》中所言:“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真正的自由,不是消灭梦,而是在梦中保持清醒,不被梦牵着走,而是带着觉知去生活,在每一个当下,活出最真实、最慈悲的自己。

相关问答FAQs

Q1:弘一法师的出家是否意味着他对“梦”的彻底否定?
A1:并非否定,而是超越,弘一法师并非否定人生的价值,而是看破了世俗之梦的虚幻性,他曾说“以虚养心,以德养身”,出家后的“觉照之梦”,是对浮世华梦的升华——从追求“小我”的成就,转向践行“大我”的慈悲,他并非逃避梦,而是在更高的维度上理解梦:梦是心的倒影,唯有让心澄明,才能在梦中觉醒,活出真实。

梦 弘一法师

Q2:普通人如何从弘一法师的“梦”之悟中获得启发?
A2:普通人可以从“观照当下”入手,弘一法师的修行核心是“活在当下”,不被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焦虑所困,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三心”:平常心(面对得失)、慈悲心(对待他人)、觉知心(觉察内心),当被“梦”中的欲望、恐惧裹挟时,不妨停下来问自己:“这是真实的,还是我执着的梦?”通过这样的观照,我们或许能像弘一法师一样,在纷繁的梦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醒与安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