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坛法师,俗名张智坛,195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一个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1970年于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礼上净下空长老剃度出家,法名智坛,字慧照,1976年受具足戒于广东南华寺,得戒师为本焕长老,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弘扬、僧伽培养与社会慈善,是当代汉传佛教界兼具修行深度与弘法广德的高僧。
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智坛
法名:慧照
籍贯:福建省福清市
出生年月:1953年3月
剃度师:上净下空长老(黄檗山万福寺)
授戒师:本焕长老(南华寺)
教育与参学经历
法师的佛学根基深厚,早年系统接受汉传佛教教育,后赴海外参学,融合汉传、南传及藏传佛教精华,其求学与参访历程如下:
时间 | 阶段/事件 | 地点/导师 |
---|---|---|
1972-1976 | 闽南佛学院本科学习 | 福建厦门,师从妙湛法师 |
1978-1980 |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进修 | 北京,师从正果法师 |
1982-1985 | 赴泰国摩诃朱隆寺南传佛教研究中心参学 | 曼谷,参学阿姜查法师 |
1987-1990 | 赴印度那烂陀巴利大学深造 | 印度比哈尔邦,研习上座部经典 |
修行与弘法历程
智坛法师的修行以“解行并重”为要,既注重经典研习,亦强调实修实证,1985年回国后,先后担任福建莆田广化寺知客、福建宁德支提山华严寺监院,1995年受聘为福建佛学院教务长,致力于僧伽教育,培养僧才逾百人,2000年起,法师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弘法,倡导“人间佛教”理念,主张“生活即修行,工作即修道”,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2008年,法师主持复建福州象峰崇福寺,历经十年,将古刹建成集修行、教育、文化于一体的佛教基地,创办“象峰禅修中心”,每年举办禅七、佛学讲座等活动,吸引海内外信众参与,法师还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创立“智坛慈善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帮扶灾区民众款项超千万元,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
著作与思想
智坛法师的著作融合汉传佛教的禅、净、密精髓,结合现代心理学与社会学,深入浅出,普适性强,主要著作有:《禅与生活的艺术》《心经的现代诠释》《人间佛教的实践与思考》《僧伽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等,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和”:内心之和(调伏烦恼,明心见性)、人际之和(慈悲待人,和合共生)、社会之和(护持正法,促进和谐)。
相关问答FAQs
问:智坛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有哪些具体实践?
答:智坛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强调佛法不离世间,具体实践包括三方面:一是推动“生活禅”,将日常起居、工作学习视为修行道场,倡导“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专注修行;二是开展“社会关怀”,通过慈善基金会资助教育、扶贫救灾,将慈悲心转化为实际行动;三是促进“文化融合”,举办跨宗教对话、佛学学术研讨会,推动佛法与现代文明对话,让佛法智慧成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思想资源。
问:智坛法师在僧伽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答:智坛法师认为“僧兴则国兴”,僧伽教育是佛教根本大事,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担任福建佛学院教务长期间,革新课程体系,增设“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僧才;二是复建象峰崇福寺后,创办“僧伽教育培训班”,针对年轻僧人开设戒律、教观、禅修等课程,强调“解行并重”;三是提出“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教育理念,亲自带领僧众诵戒、坐禅,以身作则,树立僧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