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佛教早晚撞钟这一传统习俗的由来与深层文化寓意是什么?

佛教早晚撞钟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延续千年的重要传统仪式,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与文化象征,这一仪式以钟声为载体,既是对佛陀教义的践行,也是对僧众修行的引导,更是与众生沟通的精神纽带。

佛教早晚撞钟

起源与时间:从印度到中国的时空传承

佛教撞钟的传统可追溯至古印度,早期僧团以犍椎(钟、鼓、磬等法器)集合僧众、宣告时序,传入中国后,撞钟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晨钟暮鼓”的独特仪轨,所谓“晨钟”,并非清晨敲钟,而是因古代钟楼多建于寺院东侧,晨光中钟声向东传播,寓意“破晓觉醒”;“暮鼓”则因鼓楼在西,傍晚鼓声向西回荡,象征“止静收心”。

早晚撞钟的时间严格遵循佛教“时非时”的修行理念:清晨撞钟多在寅时(3:00-5:00)至卯时(5:00-7:00),此时万物初醒,僧众需开始早课;傍晚撞钟在酉时(17:00-19:00),恰为日暮时分,僧众结束日间劳作,需收摄心神准备晚课或禅修,具体时间因寺院所在地域、气候略有差异,但均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为基准,体现佛教“顺应时节”的中道智慧。

仪式流程与规范:从行为到观修的次第

早晚撞钟仪式虽因宗派、地域不同略有差异,但核心流程均包含“净坛、诵偈、举杵、撞击、回向”五个环节,每一环节皆蕴含对修行的观照。

净坛是仪式前的准备,由主钟僧持香绕钟三周,默念净业真言,意在清除钟体及周遭空间的“无明染污”,使钟声成为清净法器的象征。诵偈时,僧众齐诵《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此偈以钟声为媒介,将“烦恼轻、智慧长”的修行愿力融入每一声撞击,提醒闻者以声闻法,反观自心。

举杵撞击是仪式的核心,讲究“心手相应”,主钟僧需先合掌礼佛,再双手举钟杵(重者可达百余斤)轻触钟顶三下,称“警钟”,唤醒众生沉睡的觉悟心;随后正式撞击,初杵缓而有力,如“破暗明灯”;中杵渐密,如“降伏烦恼”;末杵轻收,如“归于寂静”,撞击次数多为108下,象征断除《楞严经》中所述“百八烦恼”,或对应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时空之数,体现“烦恼即菩提”的圆融观。

佛教早晚撞钟

回向环节,僧众将撞钟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愿“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使钟声超越时空局限,成为连接“自利利他”的桥梁。

象征意义:从钟声到法界的隐喻

佛教早晚撞钟的深层意义,需从“声、相、理”三个维度理解。

声为警觉:钟声洪亮悠远,能传数里,以“声尘”触动众生耳根,清晨钟声如“狮子吼”,破除众生“贪睡无明”,提醒“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傍晚钟声如“妙法音”,熄灭“攀缘妄念”,引导“心归寂静、安住当下”。

相为表法:钟体圆形,象征“法界圆融”;钟口朝上,寓意“心向佛果”;钟顶“蒲牢”(龙形兽钮)传为龙之九子,好鸣,故附于钟顶,象征“降服烦恼,如龙调伏”。

理为真如:钟声“响后寂”,撞击时有声,停止后无声,恰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体现“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钟声虽暂歇,余韵却绵长,象征“涅槃妙心,不生不灭”,引导众生从“声闻”契入“实相”。

佛教早晚撞钟

文化影响:从寺院到社会的精神共鸣

佛教撞钟早已超越宗教仪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钟声的空灵传递羁旅愁思与人生无常,成为千古绝唱;民间亦有“听钟除晦”的习俗,每逢除夕夜,寺院撞108下钟,信众争相聆听,祈愿“断除旧业,迎来新生”。

从寺院建筑布局看,钟楼与鼓楼分居东西,形成“左钟右鼓”的对称之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平衡”的哲学;从工艺层面,唐代“幽冥钟”、明代“永乐大钟”等,不仅铸造技艺精湛,钟身还刻满《心经》《金刚经》等经文,使钟成为“刻在金属上的佛教经典”,兼具宗教与艺术价值。

早晚撞钟时间与象征对照表

时间 修行阶段 核心象征 常见偈诵
清晨(卯时) 精进修行 破无明、启智慧 “愿此钟声,警醒沉迷,众生闻之,早得觉悟”
傍晚(酉时) 收摄身心 止妄念、净业障 “愿此钟声,熄灭贪嗔,众生闻之,心归寂静”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佛教早晚撞钟要撞108下?
A1:108是佛教中的“圆满之数”,象征断除108种烦恼,据《大智度论》载,烦恼可分为“见惑”(如我执、邪见)、“思惑”(如贪、嗔、痴)等,共108种;另有说法对应一年12月、24节气、72候,总计108,撞钟108下寓意“岁除烦恼,身心清净”,也含“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愿力。

Q2:普通人到寺庙参加撞钟仪式需要注意什么?
A2:需保持“恭敬心”与“平等心”,听从僧人指引,不随意触碰钟杵或进入 restricted 区域;撞钟时力度适中,象征“慈悲与智慧平衡”,避免用力过猛或敷衍了事;可默念发愿(如“愿我与众生,同闻钟声,烦恼消除”),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保持安静,不喧哗、不拍照,以尊重仪式的神圣性,也让自己在钟声中静心观照自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