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妙瑞法师是谁?其生平修行与弘法事迹如何?

妙瑞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比丘尼,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慈悲的济世情怀及对禅净双修的弘扬,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李,1956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佛典心生向往,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常随家人至寺院礼佛,在晨钟暮鼓中逐渐萌生出家之志,1974年,法师于苏州寒山寺依普明老和尚剃度,法号“妙瑞”,寓意“妙法祥瑞,普度众生”。

妙瑞法师简介

出家后,妙瑞法师严持戒律,精进修行,先后在苏州灵岩山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深造,系统研习《大藏经》、戒律、唯识、中观等经典,师从明学、传印等多位高僧大德,得其法脉精髓,1980年,法师受具足戒,后应信众邀请,赴浙江普陀山常乐庵担任监院,协助恢复寺院日常管理,带领僧众过农禅并重的生活,在此期间,她注重将佛法义理与现实生活结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传统,同时开设讲经堂,为信众开示《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吸引众多年轻人亲近佛法。

1990年,妙瑞法师出任江苏镇江定慧寺方丈,定慧寺始建于东晋,是著名的禅宗道场,但历经战乱,至近代已破败不堪,法师发愿重兴祖庭,带领僧众募资修葺,历时十年,终于恢复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并创办定慧寺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她提出“以戒为师,以禅为体,以净为用”的办学理念,强调解行并重,学院学僧在国内外佛学论坛屡获佳绩,定慧寺亦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除寺院建设外,妙瑞法师积极投身慈善事业,1998年发起成立“妙瑞慈善基金会”,聚焦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灾后重建等领域,二十余年来,基金会累计帮扶困难家庭数万户,援建希望小学3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超万名,法师常言:“佛法不离世间觉,慈悲济世是修行的重要部分。”她亲自带领僧众及志愿者深入偏远山区,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为残疾儿童提供医疗援助,用实际行动诠释“人间佛教”的精神。

妙瑞法师简介

在弘法著述方面,妙瑞法师深谙契理契机之法,其讲经深入浅出,语言质朴亲切,深受大众喜爱,她著有《禅净双修的现代意义》《生活中的佛法智慧》《阿弥陀经讲记》等十余部著作,生活中的佛法智慧》一书销量突破百万册,被多所高校列为宗教文化研究参考读物,法师还倡导“禅修生活化”,通过举办短期禅修营、家庭佛学班等活动,让都市人群在忙碌生活中体悟禅意,净化心灵,其弘法足迹遍及国内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北美等地。

妙瑞法师虽已年近七旬,仍每日坚持早课、讲经、处理寺院事务,笔耕不辍,她常勉励后学:“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勤能证。”以毕生精力践行“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成为当代佛教界僧俗四众学习的楷模。

妙瑞法师重要弘法历程简表

时间 事件 意义与影响
1974年 于苏州寒山寺出家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生涯
1980年 任普陀山常乐庵监院 推动寺院恢复,开启弘法实践
1990年 出镇江定慧寺方丈 重兴千年古刹,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
1998年 成立妙瑞慈善基金会 系统化开展慈善事业,践行菩萨道
2005年 著《生活中的佛法智慧》出版 普及佛法智慧,影响广泛社会大众
2010年至今 赴海内外弘法,举办禅修营 推动佛教文化现代传播与交流

相关问答FAQs

问:妙瑞法师提倡的“禅净双修”具体指什么?对现代信众有何指导意义?
答:“禅净双修”是妙瑞法师弘法思想的核心,即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相结合,禅宗强调通过坐禅观心,彻见本性,获得般若智慧;净土宗则以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愿与阿弥陀佛相会,法师认为,禅为“理”,净为“行”,二者相辅相成:禅能净心,念佛能摄心,现代信众可在日常生活中,以禅修定力,以念佛培养专注,既在当下体悟自性清净,又为终极归宿种下善因,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这种修行方式既可深入经义,又能简单易行,避免流于形式或执着一边。

妙瑞法师简介

问:妙瑞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答:法师主张“佛教现代化,佛法本质化”,认为佛教应与时俱进,但核心教义(如因果、慈悲、无常)不可动摇,她提出“佛教要入世,但不能世俗化”,主张将佛法与现代科技、心理学、伦理学结合,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弘法,让更多人便捷接触正信佛教;将“无常观”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帮助人们应对焦虑;以“慈悲”理念推动环保、公益等社会事业,法师强调,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不是妥协,而是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传播智慧,让佛法成为滋养现代人心灵的源泉,而非脱离现实的玄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