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乳”是传统中药材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名称,其正名实为兰科石斛属植物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的干燥块茎或茎基部膨大部分,因外形呈椭圆形或乳房状,表面有细密纵纹,色泽黄白至淡黄,古人联想菩萨慈悲相中的乳房形态,故得此雅称,属石斛类药材的民间别称之一,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南方地区的传统药用中较为常见。
名称由来与形态特征
“菩萨乳”的命名直观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形态的观察与联想,其药用部位为环草石斛的块茎或茎基部,因长期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为适应环境储存养分,基部逐渐膨大,形成不规则的椭圆形或类球形块状,直径通常1-3厘米,表面有纵向深浅不一的皱纹,质地坚硬,断面平坦,呈角质样,类白色或淡黄色,触摸时有细腻的颗粒感,整体形态与佛教艺术中菩萨的乳房形象相似,故以“菩萨乳”称之,既有形态描述之意,也蕴含古人对其滋补功效的吉祥寓意。
环草石斛本身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细圆柱形,高10-30厘米,粗2-6毫米,不分枝或少数分枝,叶纸质,矩圆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窄而抱茎;总状花序侧生于茎的上部,有花2-6朵,花淡紫色或白色,唇瓣倒卵形,中间有紫色斑块,整体形态秀丽,而“菩萨乳”正是其植株地下或茎基部的精华所在。
来源与分布
“菩萨乳”的正品来源为兰科石斛属植物环草石斛,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南部(如澜沧、勐海、思茅)、广西西部(百色、河池)、贵州南部(罗甸、望谟)以及越南、老挝等地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通常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山谷岩石上,属于附生兰科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不耐严寒,多在秋季采收,采挖后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略烫,晒干或烘干即得。
需注意的是,由于石斛属植物种类繁多,部分地区可能将其他形态相似的石斛(如马鞭石斛、黄草石斛等)的膨大块茎也称为“菩萨乳”,但传统药用中以环草石斛的块茎品质最佳,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滋补功效更为显著。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本草纲目拾遗》《滇南本草》等古代医药典籍记载及现代中药学研究,“菩萨乳”(环草石斛块茎)性甘、微寒,归胃、肾、肺经,是一味经典的滋阴清热、养胃生津良药,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菩萨乳”性寒质润,能养胃阴、清虚热,适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舌红少苔等症,如《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对于夏季暑热耗气伤津、糖尿病引起的口干多饮、慢性病后期阴虚内热等,有良好的滋阴清热、生津止渴效果。
养胃生津,促进消化
其入胃经,能滋养胃阴,改善胃阴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食少干呕、胃脘隐痛、大便干结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菩萨乳”含有的石斛多糖、黏液质等成分,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保护胃黏膜屏障,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属胃阴亏虚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润肺止咳,缓解燥咳
归肺经,能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肺燥咳嗽、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干燥等症,尤其对秋季燥咳或久咳伤肺者,可配伍沙参、麦冬、百合等药增强润肺止咳之效。
明目强筋,改善虚损
传统中医认为,“菩萨乳”能补益肝肾精血,缓解肝血不足、肾精亏虚引起的目暗不明、视物模糊、眼干涩、腰膝酸软、筋骨痿软等症,《本草纲目》中记载其“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对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的肝肾不足症状有调理作用。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克;鲜品15-30克,可捣汁或煎水代茶饮;也可入丸、散剂,或熬膏服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慎用,因其性微寒,可能加重寒象;湿温病未化燥者(如身热不扬、胸闷腹胀、舌苔白腻)不宜使用,以免滋腻碍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遵循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服用期间忌食萝卜、绿豆、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 用量控制: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腹胀等胃肠道不适,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根据体质调整用量。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菩萨乳”(环草石斛块茎)主要含有石斛碱、石斛胺碱、石斛次碱等生物碱,以及石斛多糖、黏液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如锌、铁、钙、硒)等活性成分,石斛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的作用;生物碱成分可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心脑血管;黏液质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促进溃疡愈合。
“菩萨乳”已被开发为多种中药制剂和保健品,如石斛颗粒、石斛口服液、养生茶饮等,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免疫力低下、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属阴虚证者,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也被作为日常滋阴保健的药食同源佳品。
“菩萨乳”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正名 | 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 |
别名 | 菩萨乳、环草石斛、小黄草、吊兰石斛 |
来源 | 兰科石斛属植物环草石斛的干燥块茎或茎基部膨大部分 |
性味归经 | 甘、微寒;归胃、肾、肺经 |
功效主治 | 滋阴清热,养胃生津,润肺止咳,明目强筋;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肺燥咳嗽、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等 |
用法用量 | 煎汤6-12g,鲜品15-30g;或入丸散、熬膏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湿温未化燥者忌用;忌与藜芦同用;忌食生冷辛辣 |
现代应用 | 用于辅助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以及日常滋阴保健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菩萨乳和普通石斛(如铁皮石斛、金钗石斛)有什么区别?
解答:菩萨乳(环草石斛块茎)与普通石斛的主要区别在于药用部位、形态特征和功效侧重,普通石斛(如铁皮石斛、金钗石斛)以茎入药,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无明显膨大块茎,而菩萨乳则以茎基部或块茎入药,块茎呈乳房状膨大,是其名称的直接来源,功效上,铁皮石斛侧重增强免疫、益胃生津、降血糖,金钗石斛偏重滋阴降火、明目强筋;菩萨乳则更强调养胃阴、清虚热、润肺止咳,对胃阴不足、肺燥咳嗽的症状调理效果更佳,菩萨乳的产量较少,资源相对稀缺,市场价格通常高于普通石斛。
问题2:菩萨乳适合哪些人群食用?有哪些禁忌?
解答:菩萨乳适合以下人群:①阴虚体质者,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②热病伤津者,如发热后口渴、乏力、心烦;③胃阴不足者,如食欲不振、食少干呕、胃脘隐痛、大便干结;④肺燥咳嗽者,如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干燥;⑤目暗不明者,如视物模糊、眼干涩,属肝血不足或肾精亏虚者;⑥病后体虚、年老体弱需滋补者,禁忌人群:①脾胃虚寒者,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者慎用;②湿温病未化燥者,身热不扬、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者不宜;③对石斛过敏者禁用;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食用期间忌食萝卜、绿豆、生冷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