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委驮菩萨是何方圣者?其名号蕴含何种深意与来历?

委驮菩萨,又称地藏菩萨,是佛教中与愿力、救度恶道众生密切相关的菩萨,因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深誓愿,被尊为“大愿地藏”,在汉传佛教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名号“委驮”源于梵文Kṣitigarbha的音译,意为“地藏”,地”为安忍不动,如大地般承载万物;“藏”含宝藏之意,喻其功德福德深广如大地,亦指其能含藏无量佛法利益众生。

委驮菩萨

在佛教经典中,委驮菩萨的形象与愿力主要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记载,据《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述,委驮菩萨在过去久远劫前,曾为婆罗门女、光目女等,因救度地狱中母亲发下弘誓,于久远劫来发大誓愿,专门救度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众生,令其离苦得乐,渐次解脱,其形象常被塑为身披袈裟,手持锡杖(振开地狱之门)与明珠(照破无明黑暗),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容慈悲而威严,既怀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亦具震慑恶业的威严力。

委驮菩萨的愿力体系是其信仰的核心,涵盖“四弘誓愿”的深化,尤其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根本大愿,此愿并非仅指地狱道众生,更象征对一切苦难众生的不舍,无论其处于何种恶缘,菩萨皆以方便智慧救拔,其愿力还体现在“满足众生所求”,如《地藏十轮经》中言,若众生至心皈依,能得财富、眷属、病愈等现世利益,更能种下善根,未来解脱恶趣,在汉传佛教中,委驮菩萨被视为“幽教主”,掌管阴司教化,与民间“超度亡魂”“祭祀祖先”的习俗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孝道与慈悲文化。

以下是委驮菩萨经典记载与愿力的对应关系:

经典名称 核心愿力内容 象征意义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对恶道众生的绝对救度与不舍
《占察善恶业报经》 随根说法,令众生离罪得福 应机教化,对治众生业障
《地藏十轮经》 安隐一切众生,令离诸苦 现世利益与究竟解脱的双向摄受

在民间信仰中,委驮菩萨的道场位于中国安徽九华山,据传唐代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卓锡九华山,历经苦修,示现神通,被地方信众认定为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每年香火鼎盛,尤其以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或涅槃日)为最,信众多于此日祈福、放生、供僧,以表达对菩萨的感恩与效仿。

委驮菩萨的信仰不仅体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更将“孝道”与“救度”结合,强调“上报四重恩(父母、众生、国家、三宝),下济三途苦”,对塑造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与慈善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大愿精神激励着无数修行者与信众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慈悲,利乐有情,成为连接世俗与圣境的重要精神纽带。

委驮菩萨

FAQs

  1. 问:委驮菩萨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菩萨在救度众生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答:观音菩萨以“大悲”著称,寻声救苦,侧重于救度众生现世苦难,如疾病、灾难等;文殊菩萨以“大智”为标,开示众生佛性,侧重于智慧开发与法身慧命;委驮菩萨则以“大愿”为核心,专门救度地狱、饿鬼等恶道众生,尤其关注最苦难、最易被遗忘的群体,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体现对恶道众生的绝对不舍,三者共同构成佛教悲、智、愿的圆满体系。

  2. 问:民间常说“拜地藏,消业障”,委驮菩萨为何被认为能帮助众生消除业障?
    答:根据《占察善恶业报经》,委驮菩萨具有“对治业障”的愿力与威神力,众生通过至诚忏悔、称念菩萨名号、持诵《地藏经》等方式,能与菩萨的愿力相应,蒙其加被,消除宿世恶业与现世烦恼,尤其对于造作重罪、堕入恶道因缘的众生,菩萨以“方便拔济”之力,令其忏悔清净,种善根得解脱,故有“拜地藏,消业障”之说,本质是众生通过虔信与修行,激发自身本具的清净心性与忏悔力量,而非菩萨替代众生消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