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界毓法师

界毓法师是当代汉传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代表之一,其一生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己任,在佛学教育、经典阐释、禅修实践及社会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法师俗姓张,名慧明,1925年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少年时因接触《金刚经》萌生出家之志,1941年于镇江金山寺依止太虚大师弟子霜亭和尚剃度,法名“界毓”,取“以法为界,以德毓众”之意,此后七年间,他先后在镇江焦山佛学院、常州天宁佛学院研习经论,依止来果禅师参学禅法,奠定了坚实的佛学根基与禅修功底。

界毓法师

1950年,界毓法师应请赴闽南佛学院任教,期间深入唯识、中观及天台教义,尤其对《楞严经》《法华经》的阐释独具创见,他主张“教观并行”,以教理引导禅修,以禅证实教理,打破当时佛教界“重教轻禅”或“重禅轻教”的偏颇,在闽南佛学院任教期间,他培养了众多僧才,其中不少后来成为各地佛学院的骨干师资,1966年后,法师隐居于福建武夷山茅棚,潜心著述,在艰苦环境中完成《楞严经讲义》《法华经现代解读》等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融合现代学术视角,为经典阐释开辟了新路径。

1980年代,随着宗教政策恢复,界毓法师出山弘法,先后担任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方丈,致力于寺院恢复与僧伽教育重建,他在灵隐寺创办“佛学研修班”,提出“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涵盖经论学习、禅修实践、社会服务三大板块,强调佛教教育需适应时代需求,法师常说:“佛法不在古卷中,而在日用常行里。”他鼓励学佛人将修行融入生活,在工作中践行“慈悲喜舍”,在家庭中落实“孝亲尊师”,推动佛教从“寺院佛教”向“人间佛教”转型,在他的推动下,寒山寺恢复“听钟声、烦恼轻”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举办“禅文化夏令营”,吸引大量青年参与,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界毓法师的弘法风格以“平实近人、契理契机”著称,他反对玄谈空理,主张“以问题为导向”的弘法方式,针对现代人焦虑、迷茫的心理,提出“安心法门”:通过观照呼吸安住当下,通过观修无常接纳不完美,通过慈悲心转化烦恼,他在开示中常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吃饭时吃饭,就是禅;工作时专注,就是定”,将深奥的禅法理念转化为简单易行的实践方法,法师十分重视社会慈善,1985年发起“慈济功德会”,组织僧俗二众扶贫助学、救灾恤孤,累计帮助困难群众数万人次,践行“菩萨道”精神。

在佛学思想上,界毓法师以“融通教禅、会通空有”为核心,提出“一心开二门”的现代诠释:真如门(本体论)与生灭门(现象论)的统一,既肯定众生本具佛性,也强调现实烦恼的转化,他对“人间佛教”的理解独具特色,认为“人间”不是指世俗化,而是“以人为本的修行道场”,佛教应在世间度化众生,而非脱离世间,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汉传佛教的发展方向,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基础。

界毓法师

界毓法师的著作等身,除前述经典讲义外,还有《禅修与心理调适》《佛教与现代人生》《界毓法师开示录》等二十余部作品,总发行量超百万册,其文字风格质朴无华,如“佛法如药,因病与药,若执药方,反成障碍”,充满辩证智慧与生活气息,他晚年仍坚持讲经说法,直至2015年圆寂前一个月,还在为大众讲解《普门品》,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

为更清晰展示界毓法师的弘法历程与贡献,特整理其重要活动简表如下:

时间阶段 主要事件 意义与影响
1941-1948年 于镇江金山寺出家,后就读焦山佛学院、天宁佛学院 系统学习经论,参学禅法,奠定佛学基础
1950-1966年 任闽南佛学院教授,讲授《唯识学》《楞严经》 培养僧才,提出“教观并行”理念,推动佛教教育改革
1966-1980年 隐居福建武夷山茅棚,潜心著述 完成多部经典讲义,保存并创新佛教思想
1980-2000年 担任灵隐寺、寒山寺方丈,创办佛学研修班,推动寺院恢复与僧伽教育 振兴道场,培养现代僧才,确立“解行并重”的教学模式
2000-2015年 发起“慈济功德会”,开展社会慈善;持续讲经说法,著书立说 推动佛教慈善事业,以平实弘法风格影响广大信众,促进佛教与社会融合

界毓法师的一生,是“荷担如来家业”的真实写照,他以“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态度,以“慈悲利生”的菩萨行愿,为当代佛教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典范,他常说:“佛法如大海,流入世间,便成江河。”其思想与实践,正是将佛法智慧融入时代江河的生动体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问答FAQs

Q1:界毓法师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人间佛教”的理念?
A:界毓法师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融通教禅、会空有,悲智双运,解行并重”,他强调教理与禅修不可偏废,以教理指导禅修方向,以禅修验证教理真谛;同时主张“空有不二”,既肯定众生本具佛性(真如门),也重视现实烦恼的转化(生灭门),其“人间佛教”理念并非世俗化,而是倡导“以人为本的修行道场”——佛教应积极入世,在家庭、职场、社会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改善人心、净化社会来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法师认为,“人间”是修行道场,而非逃避之所,学佛人应“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在利益众生中圆满自身修行。

界毓法师

Q2:界毓法师的弘法方式有何特点?对现代学佛人有哪些启示?
A:界毓法师的弘法方式以“平实近人、契理契机”为特点:一是反对玄谈,注重实用,常以日常生活为例阐释深奥法义,如用“吃饭专注”讲“定”,用“接纳不完美”讲“无常”;二是强调问题导向,针对现代人焦虑、迷茫的心理,提出“安心法门”,通过观呼吸、修慈悲等方法帮助大众调心;三是融合传统与现代,既坚守戒律与经典根本,又吸收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学科视角,使佛教教义更易被当代人接受,对现代学佛人的启示在于:修行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不必追求玄妙体验,而是在日常工作中修专注,在人际交往中修慈悲,将佛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同时应保持开放心态,既尊重传统,又勇于探索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让古老佛法焕发时代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