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是生命中最深层的功课,它无关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澄明与慈悲,慧律法师常说:“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观,修养的本质,就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既能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在他的开示中,修养不是遥不可及的玄妙境界,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实践,是从烦恼中提炼智慧,从贪嗔中培养慈悲的过程。
修养的基础,在于“戒”的守护,慧律法师强调:“戒如大地,能生长一切善法。”所谓“戒”,并非束缚,而是保护,就像园丁修剪枝叶,是为了让果树更好地生长,持戒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心不被欲望的杂草缠绕,保持清净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便是修养的起点,不杀生”,不仅是保护生命,更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悲;“不妄语”,不仅是诚实,更是让我们口中的语言成为滋养他人的甘露,慧律法师常举例子:“一个人若能守住口业,不说伤人的话,不搬弄是非,他的心就会像平静的湖面,能清晰地照见自己的起心动念。”这种内心的清明,正是修养的基石。
修养的进阶,在于“定”的功夫,慧律法师说:“心若安定,烦恼自息;心若散乱,境界即苦。”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心常常被外境牵着走,一会儿被手机吸引,一会儿被情绪裹挟,难以安宁,而“定”,就是让心安住于当下的能力,无论是念佛、持咒,还是只是专注地呼吸,都是在训练心的专注力,慧律法师教导:“修行不必刻意追求玄妙的境界,从吃饭吃饭,睡觉睡觉开始——吃饭时知道自己在吃饭,感受食物的香味与滋味;睡觉时知道自己在睡觉,放下白天的种种思虑。”这种“活在当下”的专注,就是最简单的“定”,当心定下来,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外境所转,比如遇到误解时,不会立刻愤怒反驳,而是能静下来观察:“这是别人的情绪,还是自己的执念?”这种定力,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与从容。
修养的高阶,在于“慧”的开启,慧律法师常说:“戒是防非止恶,定是专注一境,慧是破迷开悟。”如果说戒和定是修养的“地基”,那么慧就是让生命绽放光芒的“明灯”,什么是“慧”?不是知识,而是智慧——看清无常、明白因果、体悟无我的智慧,慧律法师开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执着于财富、地位、感情,只会带来痛苦;明白‘无常’,就能放下执念,获得自在。”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若能以“无常”的智慧观照,就会明白“这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从而生起勇气与希望;当我们看到他人成功时,若能以“因果”的智慧观照,就会明白“这是他过去善因的成熟”,从而生起随喜与赞叹,这种智慧,能让我们超越烦恼,从“小我”的局限中解脱出来,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
为了让修养的实践更清晰,慧律法师曾归纳过“修养的三重境界”,如下表所示:
境界名称 | 核心内涵 | 日常实践 | 心相转变 |
---|---|---|---|
戒的守护 | 防非止恶,守护心念 | 守五戒、十善,管身口意 | 从放纵到自律,内心渐趋清净 |
定的功夫 | 专注一境,安定其心 | 念佛、观呼吸、活在当下 | 从散乱到专注,情绪渐趋稳定 |
慧的开启 | 破迷开悟,体悟真理 | 观照无常、因果、无我 | 从迷惑到觉醒,胸怀渐趋开阔 |
慧律法师常说:“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种树,需要慢慢浇水、施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日常生活中,修养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吃饭时珍惜粮食,是感恩的修养;与人交往时多一份理解,是包容的修养;遇到困境时多一份坚韧,是担当的修养;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伸出手,是慈悲的修养,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就像涓涓细流,最终会汇聚成滋养生命的江河。
当我们真正走在修养的路上,会发现:外界的评价不再轻易动摇内心的平静,因为我们的价值来自内心的安定;欲望的诱惑不再轻易扰乱心神的安宁,因为我们明白“知足者富”;他人的误解不再轻易引发愤怒的情绪,因为我们懂得“境由心生”,这种内心的转变,正是修养带来的礼物——它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活出一份从容与自在,也让我们成为一束温暖的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践行修养?
A:慧律法师开示:“修行不必刻意找时间,‘动中修’‘历事炼心’才是最好的修行。”忙碌时,可以把每一件事都当作修行的道场:工作时专注投入,不急不躁,是“定”的修养;与家人沟通时耐心倾听,温和说话,是“慈悲”的修养;排队、等车时,不抱怨,不焦虑,而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安住当下,是“观照”的修养,关键是要把“修养”融入日常,而不是把它当成额外的任务,每天睡前花5分钟反思:“今天有没有说伤人的话?有没有起贪嗔痴的念头?”通过这样的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心念,修养自然会在点滴中增长。
Q2:修养过程中,如果遇到烦恼反复生起,应该如何应对?
A:慧律法师说:“烦恼如波浪,如影随形,不必害怕,也不必抗拒,关键是要学会‘观照’——烦恼生起时,不要跟着它跑,而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它:‘哦,这是贪心在生起’‘哦,这是嗔心在生起’。”当我们能“观照”烦恼,它就会像阳光下的露水,自然消散,当愤怒生起时,可以先深呼吸,然后问自己:“我为什么愤怒?是因为自己的期待没被满足,还是因为执着于‘我’?”通过这样的观照,我们会发现,烦恼的本质是“执”——执着于“我”的得失,执着于事情“应该怎样”,当我们放下执着,烦恼自然就会平息,还可以多念佛号、读诵经典,用佛法的智慧来滋养内心,增强对烦恼的抵抗力。“烦恼即菩提”,每一次烦恼的生起,都是我们修养、觉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