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戒法师作为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弘法者,始终以“以戒为师,以心为镜”为修行圭臬,其倡导的法会不仅是对传统佛教仪轨的传承,更融合了现代弘法理念,成为连接信众与佛法的重要桥梁,法会作为佛教集体修行的重要形式,在心戒法师的主持下,既有对经典的深刻阐释,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慈悲关怀,让参与者在庄严的仪式中体悟心性,获得法益。
心戒法师的弘法历程始于少年时期,他幼年随家人接触佛法,成年后于丛林中剃度,依止多位高僧大德修习禅、净、律各宗,尤重“戒律”与“心性”的契合,他认为:“戒是菩提本,心为万法源”,无论是个人修行还是集体法会,均需以持戒为基础,以明心为归宿,在其住持的寺院中,法会并非流于形式的仪式,而是引导信众从“外坛”的庄严走向“内坛”的观照,通过诵经、持咒、供养、禅坐等多元方式,逐步调伏妄念,显自性光明。
法会的筹备与开展,体现了心戒法师“悲智双运”的弘法智慧,每次法会前,法师会提前数月与僧团共同规划主题,结合时节因缘与社会需求,如新春祈福法会以“和合共生”为主题,强调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盂兰盆法会则以“孝亲报恩”为核心,引导信众思惟父母恩德、众生苦乐;冬季禅七法会则聚焦“止观双运”,通过密集禅修帮助行者突破心性瓶颈,法会期间,法师不仅主持主要仪式,还会开设开示讲座,将深奥的教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在《金刚经》法会中,他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切入点,结合现代人面对的压力与焦虑,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修“无所住”之心,不被外境所转。
法会的流程设计兼具传统性与实用性,以“新春祈福法会”为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净坛结界、正行法事、回向祈福,净坛结界时,法师带领僧众诵《净真言》,洒净坛场,象征清除内外障碍,为修行奠定清净基础;正行法事中,包含早课诵经(如《大悲咒》《心经》)、午供食斋、佛前大供(供花、供灯、供果)、绕佛、持名念佛(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等环节,供灯”尤为特别,法师会解释“灯象征智慧,破无明暗”,鼓励信众以灯为缘,点燃自性光明;“绕佛”则配合梵呗,让信众在缓慢行走中收摄身心,培养专注与恭敬,回向阶段,法师引导信众将修行功德回向给家人、众生乃至法界一切有情,体现“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为了让不同根器的信众都能受益,心戒法师在法会中融入了“分层引导”的理念,对初学者,强调“从戒入定”,通过持守五戒、学习礼仪,培养基本的定力与敬畏心;对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则指导“由定发慧”,通过止观禅修观照心念,体悟“诸法无我”;对精进者,法师还会安排小参、开示等环节,解答修行中的困惑,例如有信众曾问“念佛时妄念纷飞如何对治”,法师答:“妄念如浮云,不必断除,亦不必随逐,只管一句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明白,妄念自息。”这种贴近修行的开示,让法会不仅是“仪式的参与”,更是“心性的修行”。
心戒法师还积极推动法会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例如在法会中增设“心灵关怀”环节,邀请心理咨询师与法师共同为信众提供情绪疏导;利用直播技术让无法到场的信众在线参与,实现“法会无远近,心诚则相通”;甚至发起“环保供品”倡议,鼓励信众以鲜花、水果等可降解物品供佛,减少浪费,将“惜福”理念融入法会细节,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法会的受众面,更让古老的佛教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法会对信众的影响往往是深远而细微的,有参与者在分享中提到:“每次参加法会,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仿佛被一股温暖的力量包围,回到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也更有勇气和智慧。”这种改变,正是法会“外化于仪式,内化于心性”的体现——通过集体修场的加持与法师的引导,信 gradually 调整心态,转化习气,最终在生活中践行佛法,成为“人间菩萨”。
以下是关于心戒法师法会的相关问答:
Q1:心戒法师的法会与其他法师的法会有何不同?
A1:心戒法师的法会以“戒律为基,心性为本”为核心特色,注重“实修与教理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严格遵循佛教仪轨,确保法会的庄严如法;法师善于将深奥教义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开示,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法会中融入“心灵关怀”“环保理念”等现代元素,并利用直播等科技手段扩大弘法范围,既保留了佛教的精髓,又适应了当代信众的需求,形成“传统不失本怀,现代不离根本”的独特风格。
Q2:没有佛教基础的人可以参加心戒法师的法会吗?需要注意什么?
A2:完全可以,心戒法师的法会欢迎所有对佛法感兴趣的人,无论是否有基础,法师都会在开示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教义,并提供基础的修行指导(如如何合掌、如何绕佛等),初次参加时,建议穿着朴素、得体,避免过于暴露或华丽的服饰;进入殿堂需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或拍照;可根据自身情况参与诵经、持咒等环节,不必强求,以恭敬心为主即可,最重要的是带着一颗虔诚、开放的心,在法会的氛围中感受佛法的智慧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