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可明法师是谁?其修行历程、弘法事迹与思想核心是什么?

可明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领袖,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实践和慈悲的弘法愿力,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张,名明远,196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然心性淡泊,不慕荣利,少年时期因偶然接触《金刚经》,顿生“宇宙人生从何而来”的疑问,萌发出世之志,1980年,于镇江金山寺礼上果下一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可明”,取“可明心性,照见本来”之意。

可明法师介绍

出家后,可明法师先在金山寺依止老和尚学习五堂功课及威仪,次年赴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85年,受具足戒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随后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参学,亲近当代高妙根老和尚,深入禅宗与净土宗的修持要义,期间,他常于五步山闭关静修,昼夜精勤,彻悟“即心是佛”之理,曾于定中亲见观音菩萨显现,坚定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

1990年,可明法师应请出任江苏常州天宁寺监院,协助方丈丈义大和尚寺院恢复工作,天宁寺为江南名刹,历经“文革”劫难,殿堂破败,僧众稀少,法师以身作则,带领僧众早晚课诵不辍,同时募集资金,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主体建筑,重塑金身,使古刹重光,他尤为注重僧伽教育,创办天宁寺佛学院,亲自讲授《戒律学》《唯识学》等课程,培养了一批青年僧才,其中多人如今已成为各地寺院的中坚力量。

2000年,可明法师升座为天宁寺方丈,提出“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以德为范”的住持理念,推动寺院管理现代化与丛林传统相结合,他主持制定《天宁寺共住规约》,规范僧众行为;建立“天宁文化书院”,开展佛学讲座、禅修体验、书画交流等活动,促进佛教与文化的融合;创办“天宁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灾区救援,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十余年间,天宁寺不仅成为佛教修行圣地,更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公益的重要平台。

可明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双修,行归净土”为核心,强调“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以禅定功夫净化心念,以念佛求生净土,最终实现“即生解脱,一生解脱”,他在开示中常说:“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地;念佛不在口多,而在心诚,若能念念不离佛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便是真修行。”其著作《可明法师开示录》《天宁禅韵》《净土修持指南》等,深入浅出,契理契机,被广大信众奉为修行宝典。

可明法师介绍

在弘法利生方面,可明法师足迹遍及海内外,他先后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讲经弘法,倡导“佛教要与时俱进,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针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他提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理念,教导信众“工作就是修行,待人接物就是道场”,他还积极推动佛教与科学、教育、艺术的对话,曾与多位科学家探讨“科学与禅修”的课题,主张“佛教与科学在探索生命真相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不同”。

可明法师还特别重视佛教文物的保护与传承,2010年,他主持修复天宁寺宋代古铜钟,历时三年,重现“天宁晓钟”的盛景;2015年,发起成立“天宁佛教文化研究院”,整理、出版《天宁寺志》《常州佛教史》等文献,为地方佛教文化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因其卓越贡献,法师先后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常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并获得“中华佛教文化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可明法师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不蓄私财,常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自勉,他虽身兼数职,却始终坚持每日早课、过斋、坐禅,从未间断,即便在繁忙的弘法事务中,仍抽时间为信众答疑解惑,其慈悲谦和的态度、睿智深刻的开示,感召了无数有缘众生。

可明法师弘法事业重要成就概览:

可明法师介绍

领域 影响与意义
寺院恢复与建设 主持修复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主体建筑,重塑金身;创办天宁寺佛学院 恢复江南名刹古貌,培养青年僧才,传承佛教文化
僧伽教育 亲自讲授《戒律学》《唯识学》,制定《天宁寺共住规约》 规范寺院管理,提升僧众素质,树立现代丛林管理典范
文化弘传 创办“天宁文化书院”,出版《可明法师开示录》等著作,整理《天宁寺志》 促进佛教与文化艺术融合,推动佛教文化通俗化、学术化
慈悲济世 创办“天宁慈善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参与灾区救援 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提升佛教社会形象,服务社会公益
国际交流 赴新加坡、美国等地讲经弘法,推动佛教与科学对话 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展现中国佛教的时代精神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可明法师在修行中特别强调“禅净双修”,这对现代修行者有何指导意义?
解答:可明法师强调“禅净双修”,核心是融合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这对现代修行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繁重,修行者往往难以长时间闭关禅修,法师认为,净土宗的“持名念佛”简单易行,适合忙碌的现代人日常修持,通过念佛净化心念;而禅宗的观心功夫,则能帮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照,不被外境所转,二者结合,既能以念佛为方便,往生净土,又能以禅定为根基,明心见性,最终实现“此生解脱”的目标,这种理念既契合传统教义,又适应现代生活,为修行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问题2:可明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他有哪些具体的实践?
解答:可明法师认为,佛教与现代社会并非对立,而是可以深度融合、相互成就,他主张“佛教要现代化,但化现代而非被现代所化”,即佛教的核心教义(如因果、慈悲、智慧)不能改变,但弘法方式、传播载体要与时俱进,具体实践方面,他推动“佛教+文化”,通过书院、讲座、艺术展览等形式,让佛教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践行“佛教+公益”,以慈善基金为平台,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社会服务;倡导“佛教+科学”,与学术界对话,探讨生命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共通点,破除迷信,彰显佛教的理性精神,这些实践不仅让佛教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也为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供了智慧资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