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宗法师,俗姓王,名志明,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与哲学抱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即通读诸子百家,尤好《道德经》《庄子》等典籍,1983年,于苏州西园寺礼明学法师剃度出家,法号乘宗,取“乘愿再来,普度众生”之意,同年,依止苏州寒山寺秋爽法师学习戒律,奠定坚实佛学根基,1986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班,系统学习唯识学、中观学、戒律学等核心课程,师从法尊法师、黄忏华等佛学泰斗,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协助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2年,乘宗法师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进修,深入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 comparative study,同时学习英文、巴利文,为后续国际弘法奠定语言基础,1995年,应台湾佛光山星云长老邀请,赴台参学,担任佛光山丛林学院客座讲师,讲授《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其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深受学员欢迎,1998年,回到大陆,出任苏州寒山寺监院,负责寺院管理与弘法事务,期间创办“寒山文化书院”,开设国学与佛学课程,推动传统文化复兴,2005年,升任寒山寺方丈,提出“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利他服务社会”的弘法理念,推动寺院成为集修行、教育、文化、慈善于一体的现代化佛教道场。
乘宗法师在佛学研究中,注重经典与实修结合,尤其擅长唯识学与禅宗的融通,他主张“佛法生活化”,强调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解决现代人心灵困惑,其弘法足迹遍及国内外,曾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设讲座,也曾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弘法,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法师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发起“寒山爱心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累计捐款捐物超千万元,彰显佛教慈悲精神。
在社会职务方面,乘宗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同时担任苏州市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宗教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其著作丰富,著有《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禅修的科学与艺术》《佛法的人生智慧》等十余部作品,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获全国佛教优秀著作奖,并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种语言,在国际佛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以下是乘宗法师的主要经历概览:
类别 | |
---|---|
基本信息 | 俗名:王志明;法名:乘宗;1965年生;江苏苏州人 |
出家与依止 | 1983年于苏州西园寺出家,师从明学法师;依止寒山寺秋爽法师学戒 |
教育经历 | 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1986-1990);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进修(1992-1995);台湾佛光山参学(1995-1998) |
寺院职务 | 苏州寒山寺监院(1998-2005);方丈(2005至今) |
弘法理念 | 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利他服务社会 |
主要著作 |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禅修的科学与艺术》《佛法的人生智慧》等 |
社会职务 |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政协委员等 |
相关问答FAQs
Q1:乘宗法师的弘法理念中,“以文化弘扬佛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1:乘宗法师认为文化是佛法的载体,通过文化形式能让佛法更贴近大众,具体包括:创办“寒山文化书院”,开设国学、书法、茶道等课程,将传统文化与佛学智慧结合;推动寺院举办“寒山文化论坛”,邀请学者、艺术家探讨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出版《寒山文化丛书》,系统整理佛教典籍与传统文化文献;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用通俗语言解读经典,让佛法以更年轻化、多元化的方式传播。
Q2:乘宗法师对年轻学佛者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A2:乘宗法师建议年轻学佛者把握三个核心:一是“扎根经典”,先从《金刚经》《心经》等基础经典入手,理解佛法基本义理,避免盲目追求玄妙;二是“实修实证”,将禅修、念佛等修行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观呼吸、慈心禅等方式培养专注力与慈悲心;三是“入世利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在家庭、工作中践行佛法,以“利他”之心实现自我成长,避免脱离社会的“独善其身”,他强调:“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解决人生困惑的智慧,年轻人要在红尘中炼心,在服务中修行。”